任務型教學模式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機會,而且能夠減輕學習者在大班學習時的心理壓力,使他們能更大膽地運用語言,提高語言運用的面與量,學生間相互幫助與促進,培養他們的信息收集處理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
一、任務型教學活動中的教師角色
英語教師是課堂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實施者。教師的作用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至關重要,是無可替代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靈活多樣,一般由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決定,同時受制于教學活動中所采取的教學方法或途徑。教師角色的恰當性較大程度地制約著教學目標的實現和任務活動的完成情況。任務型教學是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使用目標語言,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在活動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扮演的角色應有利于學生理解要完成的任務,知道如何完成任務,能夠克服在完成任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并能匯報任務完成的結果。所以,教師在任務型課堂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應該為:任務設計者;任務呈現者;活動組織者;參與者(必要時適當參與學生的活動);幫助者(在活動前或活動中為學生提供語言幫助);激勵者(激勵學生克服困難并較高水平地完成任務);評價者(對學生完成任務的質量做出評價)。
二、“任務型”活動倡導活動的互動性和合作性
課堂作為一種有組織的社會事件,它包括執行,相互作用,有目標的努力,令人愉快的經歷以及文化基礎。在“任務型”活動中,激發主要來自學生之間而非教師的特權。對于分組的活動環境可以給全部的學生提供表達和交流機會,同時也產生更準確、更透徹、更及時、更全面的評估和反饋。除小組內的自我評估和相互評估,另一反饋方式為成果的展示和交流,如各活動小組可推薦一人作總結性匯報,聽取其他組的意見,然后加以自我修改和完善。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是主體,他們通過交流和合作,自主探究問題,完成任務。
三、“任務型”活動強調活動的整體性和多樣性
由于中學教學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是以課本為依托的,所以“任務型”教學法也應是源于課本,又高于課本的以意義為中心的教材內容的“擴展法”,這就決定了活動具有圍繞話題和特定內容為中心的整體性和連貫性。但由于它重視學生通過運用語言來完成不同的任務,而語言又具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如傾聽、反應、勸說、探究、通報、解釋、交談、詢問等,以及語言活動本身的形式也多種多樣,如小組研究、討論、辨論、演講、表演等,所以“任務型”活動應具有不同于“結構性”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確切地說,該類活動的一個重要特點便是“變中有穩,穩中求變”。
四、“任務型”活動突出個人化學習和學生情感體驗
任何課堂活動只有結合個性化學習,才真正具有教育的價值。“任務型”活動也如此。特別是學習任務的開放性(open - ending)給個性化學習提供了極大的可能。在開放性活動中,允許學生選擇材料和方式,使用“必選”(compulsory)+“自選”(optional)訓練,即有些是每人必須完成,而有些根據他們的個人興趣任意選擇。完成任務也不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是有大量的不同的可接受的回答或結果。同時小組活動的寬松環境使不同學習風格的人可以以不同的方式來處理信息和思考問題。有些學生擅長的不是傳統的通過聽覺獲取信息,他們需要和他人交流才能理解內容,或喜歡靠實踐活動來獲取信息和知識,“任務型”活動的方式可以使他們盡情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教學實例如SEFC 1B Necklace一課,為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和個性化的創新能力,可讓學生分組進行角色扮演,允許各組對劇本進行大膽的改編,甚至可以和另一課文An interesting Life進行故事情節組合。同樣的任務自然可以導致風格迥異的活動結果。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對于能否成功地掌握語言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型”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即是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營造真實的交際環境,通過極其個人化的學習,使學生充分體驗完成任務后的成就感。在這樣的活動中,每個學生,無論他們的英語基礎原先如何,都能得到尊重和鼓勵,英語學習的動力也才能得到長期的保持。
五、設計任務應遵循的原則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實踐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設計任務,如何設計與教學目標相符合、課堂上操作性強、學生喜歡參與并能夠完成的任務,是教師們要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研究者們提出了設計任務時需要遵循的原則:真實性原則。任務要盡可能接近或類似于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履行任務的情境也要貼近現實生活;目的性原則。任務要有明確的目標,且教師和學生都要清楚需要完成的具體交際任務。形式、功能原則。在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將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明確化,讓學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充分感受語言形式和功能的關系以及語言與語境的關系,增強學生習得語言的得體性;信息交流原則。完成任務的過程必須是學生使用目標語言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傳達信息的過程。學生分角色表演書中的對話不能算作任務,因為在表演之前學生已經知道了對話的內容和結果,這個過程中沒有信息的傳遞與獲得;任務鏈原則。在任務型教學中,一堂課的若干任務或一個任務的若干子任務應該是在內容與邏輯上相互銜接,具有統一的教學目的和目標指向,組成一個任務鏈,后面的任務以前面的任務為基礎和出發點。
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就是課堂教學的過程;學生通過完成任務不斷獲取任務所需要的信息、知識、能力和技能。如在教學SEFC SAVINGTHEEARTH單元時,設計這樣的任務:①If you are a designer, please design an advertisement for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請設計環保的廣告)。②Please design a blue print of our city, and give the necessary introduction(為我們城市設計藍圖,并作必要的英語解釋)。學生通過分工,查閱,上網,制作CAI或繪制等形式,在課堂上展示了他們的成功作品。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把握了課文知識,學習了相關語言知識,增加了環保意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又培養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