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夠伴隨人們的一生,對人的一生都是有益的。雖然一個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經過很長時間,但是良好行為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伴隨人的一生,使人自然而然地按照養成習慣去做。如果養成好的習慣,那么它會使人受用終身;相反,如果最終養成的是不好的習慣,那么就會對人生帶來負面的影響。因此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探討了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 培養;學生;行為;習慣
一、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榜樣的力量的是無窮的。兒童時代是模仿力最強的時期,學生的言行從模仿開始,由于他們的認識能力、分辨能力分別有限,因此,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出榜樣,正面引導。有句名言說得好:“教師是學生閱讀的書籍。”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法國作家盧梭說過:“榜樣!榜樣!沒有榜樣,你永遠不能成功地教給兒童以任何東西。”教師是學生的導師和引路人,在學生的心目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學生的榜樣、表率。學生一般都有尊敬崇敬教師、樂意接受教師的影響、希望得到教師的注意、重視、關懷、鼓勵和教育,以及模仿教師等特點。事實上教師的言論行為、為人處世的態度都被學生視為榜樣。所以,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己必須做到,否則,學生就會認為這樣的老師言行不一,出爾反爾不可信。正如孔子所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指導學生看有意義的書
有一段時間,我們班上學生看《老夫子》、《冒險小虎對》等入了迷,這些都是系列叢書,一套100多本,對中學生來說教育意義不大,他們既學不到好的語言,又學不到寫作手法,也沒有故事情節,只是好玩而已。我說了幾次,他們明著不看,暗著看,有的上課偷著看,直接影響了學習,家長們也很著急。我想硬壓不行,就想到在班內開展“讀好書”活動,范圍是天文的、科普的、歷史的、地理的、名人的、哲理的等每周摘抄一篇好文章或好的段落, 每周一班會大家交流,比比誰讀的書好,一周評出五個“好讀者”作為學期末評先的條件之一。
三、培養小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
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獨立的見解,從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教學《商末尾或中間有0的除法》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嘗試自己試商,遇到問題與同桌互相商討。學生提出質疑:832÷4中,除到中間一步,不夠商1。學生質疑:3除以4不夠商1怎么辦?通過研討,學生得出在筆算除法時,除到哪一位不夠商1,就商0,接著教師讓學生質疑:這個0不寫行不行?0在算式中起什么作用呢?經討論后,學生得出:0必須寫,它起到占位的作用。教師讓學生對教材和教師的講解進行質疑,討論不同的解決方法,引導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逐步學會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四、聯系學生實際,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葉圣陶先生認為:“習慣是從實踐中培養出來的,知道一點做一點,知道幾點做幾點。積累起來,各方面都養成習慣,而且都是好習慣,就差不多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聯系實際,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在知識的講解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滲透課前預習和復習的習慣,課堂學習中聽的習慣,讀的習慣,遵紀守法、尊老愛幼、熱愛勞動等習慣,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形成穩定的良好習慣。如我帶的三年級的英語課,在我教之前該班無課堂上復讀英語課文的習慣,而語言需要的就是多讀多練,熟能生巧。根據這個情況,每次上課我首先帶領學生們復讀上節課的內容,然后再學習新課程。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我們班的學生普遍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績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現在每次學習新課之前,都是學生們自己主動預習了。
五、對不同性質的問題行為采用不同的有針對性的方法
根據前面的問題行為形成的原因可知,有些課堂問題行為不直接干擾課堂秩序,例如:課堂上心不在焉、胡思亂想、發呆、抑郁、亂涂亂畫,伏在桌子上睡覺但無鼾聲等。其行為沒有干擾其他同學的學習,教師可以采取給予信號、暗示制止、合理安排和課后談話等,以利于轉變其行為,不宜突然提問,因為沒認真聽課肯定回答不出來,只能使學生當眾出丑會使得其反,更不宜當眾指責。交頭接耳:教師不一定就要大聲批評,不妨停下講課,靜一會兒,學生會覺察到自己的不對。這樣,既讓學生恢復正常學習,又維護他們的自尊心,有利于課堂管理。對于那些明顯干擾課堂教學的問題行為,如:喧鬧、扮小丑、戲弄同學,頂撞老師、敲打作響等,教師必須通過警告、批評等措施迅速制止,必要時可以適當懲罰。心不在焉等注意力渙散行為:走近學生,以此提醒他。如果教師一見班上有“風吹草動”,就小題大做、大聲當眾訓斥、罰站,叫滾出去等是不妥當的;同時,也嚴重傷害了學生本人的自尊性。適當懲罰消極行為也是必要的。但不可采取諷刺挖苦、威脅、體罰等手段。都要注意學生的自尊心的維護,不能讓學生難堪,而是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警覺性。
總之,培養良好的課堂行為習慣,糾正課堂行為問題不是課堂上都能解決的。一個好的教師還懂得如何把解決學生問題行為的功夫放在課外,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學生熱愛、關心、嚴格、平等,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把學生從懼怕權威、缺乏自信或自卑中解放出來,從任性、無理取鬧、缺乏自我約束和自我規范中解脫出來,使學生樂于學習,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 朱友金.淺談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
習慣[J].課外閱讀:中旬,2011(9):51~52
[2] 何玉梅.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J].考試周刊,2011(2):92~93
[3] 陳梓生.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1(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