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好課的導入就好比“鳳頭”,教師授課導入得好,不僅能吸引住學生,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學生智慧的火花,使學生積極思維,勇于探索,主動地去學習,從而鞏固原有知識,傳授新的知識。使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重視教學伊始的導入藝術。
關鍵詞: 課堂導入;教學藝術;初中數學
積極的思維活動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而富有啟發性的導入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興趣,所以教師上課伊始就應當注意通過精彩導入來激發學生的思維,以引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
一、復習導入法
數學知識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表現出極強的系統性。舊知識是新知識的基礎,新知識又是舊知識的發展和延伸。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實質上是新知識與已有認知結構中的舊知識建立聯系的過程。學生對與新知識聯系最緊密的舊知識的理解掌握運用的程度,必然影響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導入時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使學生感到新知識不新,難又不十分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具體的做法是:以學生已有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溫故而知新,通過提問、練習等教學活動,提供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從“舊的”過渡到“新的”,從“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鞏固了舊知識,又為新知識做了鋪墊。例如:在教學“多項式除以單項式”時,我就先出示了一組多項式乘單項式,要學生做題并要求說出計算方法,然后把上題中的乘號改成除號,問學生現在屬于什么算式,學生回答:多項式除以單項式。師:你們能借用多項式乘單項式的方法去試算一下今天要學的知識嗎?于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均躍躍欲試,成功的用學過的乘法知識解決了當天的除法知識,并且在解決過程中體會到了成功的快樂。
二、運用故事或生活實例
與數學有關的實際問題有很多。例如,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節課,可以這樣導入:為了改善張、王、李三村吃水難的問題,市政府決定新建一個水電站,向三個村莊供水,要求水電站到三個村莊所輔設的管道長相等,你能幫助他們找出建水電站的位置嗎?如果將三個村莊抽象成三個點A、B、C,如何求作一點P使PA=PB=PC?這時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結合他們的討論提出問題:這個點在哪兒?這個點怎么找?也就是說如何滿足同一平面內一點到其他三點的距離都相等?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可以構造以P為頂點的等腰三角形△PAB、△PAC、△PBC,而如何構造這樣的等腰三角形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線段的垂直平分線。這樣創設問題情境的實例導入,有意引起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對新的知識產生強烈的需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使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以及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三、設置疑問
懸念導入是設置情境利用與學生已有觀念或知識造成的認知沖突來導入新課的方法。它使學生置于認知矛盾中, 學生單憑現有數學知識和技能暫時無法解決,故容易激起他們解決矛盾的強烈的求知愿望,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開始探究。例如:在教學“對數”時,可設計如下問題:一張普通的紙,其厚度僅為0.1mm。對折一次,厚0.2mm;再對折一次,厚0.4mm;如此下去,對折27次后它的厚度是多少?有一張課桌高呢?一個人高呢?還是有一幢房子那么高?學生各自估計后,再慎重告訴他們:紙的厚度將比一座珠穆朗瑪峰(高8848.18米)還要高,達13000多米!學生驚訝之余,便引導他們其列出算式:0.1×227mm即0.1×227÷1000=227÷104(米)。但要計算227談何容易!如何計算這種冪的大小便是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這樣,極大地激發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問題全部,整個教學過程學生會全神貫注,積極思考,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促進了思維。
四、運用類比的方法導入新課
G·波利亞說:“類比是提出新問題和獲得新發現取之不竭的泉源?!鳖惐葘胧峭ㄟ^比較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共同屬性來引入新課的方法。如果已知的數學對象比較熟悉, 新的數學對象通過與已知的數學對象類比,那么引入就比較自然。物理學家開普勒曾經說過:“我們珍視類比勝于任何東西,它是我最可信賴的老師,它能提示自然界的秘密,在幾何中,它們是最不容忽視的”。由于初中數學內容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前后知識銜接緊密,所以由類比導入新課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最為常見。例如,分式與分數在表達形式、基本性質、運算法則等方面都非常相似,如果在教學分式時,引導學生將分式與分數進行類比,則關于分式的教學將會更加自然順利。
五、媒體導入法
引導學生想象上課內容的生活背景也是一種很好的課的導入方法。曾經聽過一節課“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至今記憶猶新。上這節課的時候,老師以“同學們看過海上日出嗎?”引入新課,利用多媒體課件放映日出的全過程并把太陽抽象成一個圓,海平面抽象成一條直線,進而讓學生討論圓與直線有幾種位置關系?再用幾何畫版放映出圓與直線的位置關系的變化過程,最后歸納出圓與直線的相切、相交、相離的三種相對位置關系。該節課運用這種“生活化”的媒體引入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過這樣的導入,學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調動起來了,而且又體會到了數學樂趣,數學的美。當然,導入新課時所選用的內容必須緊扣課題,不能脫離正課主題,更不能與正課有矛盾或沖突。否則不但沒有起到幫助理解新知識的作用,反而干擾了學生對新授課的理解,給學生的認識過程造成了障礙。
總之,課堂導入的方法是也應是多種多樣的。導入方法在運用時要因人而宜,因教學內容而宜。不是每一節課的內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導入,所以不必每一節課都要絞盡腦汁去設計,有時簡單的溫故導入法、直接導入法等也會起到很好的效果。無論用哪種方式導入,必須使問題情境結構、數學知識結構和學生的認識結構三者和諧的統一,從而才能真正提高課堂導入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