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法教學的價值在國外一直存在爭議。在我國外語教學中,它的地位受到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也悄悄地發生了變化——由重點位置變為次要位置(即被淡化),從2014年遼寧高考取消單選題,改為語法填空形式便可見一斑。本文就當前語法教學的地位、原則和策略方面淺談自己的一些思考與認識。
關鍵詞: 語法填空;語法教學;思考;認識
語言學家Scott Thornburg在“How to teach Grammar?”一書(P13)中把語法定義為:Grammar is a description of the rules for forming sentences, including an account of the meanings that these forms convey.他的概括說明了語法形式的重要性,但是形式所表達的意義也同樣重要。
一、語法教學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
近年來,高考命題有“淡化語法,強調語意,語境,語用”的趨勢。對此,英語教師們不禁發問,“語法要不要學?語法要不要教?”有不少老師在這方面很茫然。對此,我一點也不感到意外。語法教學,尤其在國外,一直都是語言教學中最富爭議的,而且最不理解的問題之一。早在1622年英國的一位校長兼教材編寫者,Joseph webbe,就開始質疑語法教學的價值,但是他也認為語法教學也不是最次要的。每一位英語老師,每一位英語學習者對語法的教與學都有不同的觀點。而且各自的觀點都是比較強烈,立場堅定的。就連國外的一些著名的語言學家和學者對這個問題也有不同的看法:“There is no doubt that a knowledge-implicit or explicit-of grammatical rules is essential for the mastery of a language!” (Penny Ur,a teacher trainer,and author of Grammar Practice activities.)“The effects of grammar teaching…appear to be peripheral and fragile.”(Stephen Krashen,an influential,if controversial,applied linguist)“A sound knowledge of grammar is essential if pupils are going to use English creatively.”(Tom Hutchinson,a course-book writer)“Grammar is not the basi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and the balance of linguistic research clearly invalidates any view to the contrary”.(Michael Lewis,a popular writer on teaching methods)
高考命題時提倡淡化語法,目的旨在糾正中學英語教學中一度存在的一味地強調語法而忽視語音,詞匯,篇章結構等方面的偏向,而并非意味著教學中可以不教語法,學生可以不學語法,不復習鞏固語法,否則我們就會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千萬別受高考“淡化語法”指揮棒的影響而誤入歧途。高考中淡化語法并不等同不考語法,而只是盡量做到不直接或純粹地考查語法知識,單項填空和完形填空中測試學生在大到一篇短文,小到一個句子的篇章結構里運用語法的能力,間接考查語法知識。
二、明確語法教學原則,提高語法教學效率
He ____________(pretend)that a tiger toy was real and giving it a voice.(2011廣東)正確答案是was pretending。大部分同學都填寫了pretended,學生以為全文是記敘文,動詞都使用過去時就可以了。但他們忽略了語篇中的and 的并列結構,giving 已經給出了提示。學生已經在頭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維模式,片面強調語言形式,而沒有注意語法的意義和用法,缺乏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中學英語教師也許都有同感:語法教學事倍功半,收效低。學生對過去時掌握比較熟練,對進行時的語境的把握不準,不能正確辨析。遼寧省的語法填空如果對對話形式進行初探的話,那么進行時態將是會被應用頻繁的一語法項目。教師不妨在課堂上多設立對話情景,讓學生們脫離古板的語法規則,從實際場景中體會這個時態的應用。
三、運用應用語言學教授語法,收效顯著
早在20世紀70年代,語言學家Corder就給應用語言學下了這樣的定義:Applied linguistics i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chieved by linguistic research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some practical task in which language is a central component.從這個定義來看,應用語言學強調語言在交際活動中、在完成一項任務(task)中的應用。從這個層面上說,應用語言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和使用自己學到的語言知識去解決某個問題,強調語言在交際中的應用,即語言實踐。其實,語法學習的機制是先知道語法現象,明白語法現象所表達的意思,接著進行語法練習或者操練,最后進行語法實踐,即利用所學的語法去解決某一個問題(task),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掌握語法,正確運用語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3P教學。應用語言學與語用學,任務型教學法密不可分,應用語言學體現了我國現行英語教學大綱的教學目的——發展聽、說、讀、寫基本技能,培養在口頭和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
遺憾的是我們傳統的教學方式多數只注重了語言學習的基礎層次,即語法學習機制的前兩步,而忽視了真正體現語言本質的第三步,釀成了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較差。每年高考的“書面表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簡單的小題目就使學生在運用語言過程中錯誤百出,我省的書面表達平均分歷年在11分左右徘徊,得分率很低。我認為,在語法教學中不能只重視語法的表層分析,而要重視語法運用的環境、場所、對象等因素,尤其要突出語法知識的實踐環節。例如,教情態動詞can(ability)時,在語言應用階段可利用一種帶有信息溝的活動,目的是讓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語言的意義和交際互動之中,最終能夠流利地使用can。
既然語言是一種工具,我們就必須學習語法,為交際而學習語法,做到在語境和語用中活用,真正把語法當作表達思想和傳遞信息的工具。要讓學生真正掌握語言的本質,同樣,外語教師就應該把語言當作一種工具來教,在教授語法時,要重視形式、意義和功能的相結合,突出語言實踐和運用。
參考文獻
[1] Scott Thornbury.How to Teach Grammar.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1999
[2] George Yule.Explaining English Gramma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