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全面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小學數學復習課教學中,要使學生獲取新的信息,還要使舊知識以新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探索學習、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達到查漏補缺,溫故而知新,將知識點連接起來——求同,把知識點分化開來——求異;更多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情感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小學階段的共同進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小學數學;復習課;方法
為了實現有效教學,全面的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復習課教學應該是每一位教師必須理解、掌握的一種課型。就小學階段數學學科復習課而言,依據教學進度一般可分為單元復習課、期末復習課、畢業復習課等幾類。無論是什么類型的復習課,教師都要教給學生獲取新的信息,舊知識以新的形式呈現,引導學生從新的角度去探索學習、去分析思考解決問題。在新課程理念背景下,怎樣上好復習課呢?筆者以人教版課標教材小學數學為例,想從教學方法探討研究,即:“點——理——建——練——)評”五字教學策略,與同行交流。
一、抓住一個“點”字
“點”就是知識要點。由于小學數學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各個單元都有其相應的知識點,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很容易遺忘,所以必須對舊知進行回顧和再現。復習時應抓住知識點優化復習內容,并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復習的興趣,讓學生產生新鮮感,從而以一種積極的心態主動參與復習,避免以往復習課那種沉悶的氣氛及面面俱到“炒冷飯”般的復習方式。像人教版小學數學課標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整理與復習”編排時,就把“數與代數”領域分為“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式與方程、常見的量、比和比例、數學思考”等六個知識模塊,而在每個知識模塊中又包括許多知識要點。如“比和比例”這個知識模塊中,它包括有“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比例的基本性質,正比例與反比例的意義,比例尺”等知識要點。復習時,教師要有意思的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知識要點進行回憶,組織學生充分地討論或口述,將過去所學過的舊知識不斷提取而再現,有利于學生系統的整理知識。
二、注意一個“理”字
“理”就是對知識的整理。即:對過去所學的分散、零碎的知識要點進行系統的梳理、總結,使之“豎成線”、“橫成片”,達到所復習的知識要點條理清晰,知識結構脈絡分明。所以復習課教學教師要幫助學生根據回憶的知識要點,從“點——線——片”上整理。如復習“比和比例”的知識內容,橫向整理:比——比的意義——比的基本性質——比與分數、除法的聯系,使之成片;縱向整理:比——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比例尺,使之成線,這樣復習整理就能促進學生將已學過的知識條理化、系統化,有利于構建知識網絡。
三、重視一個“建”字
“建”就是知識網絡的構建。由于小學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縱橫聯系緊密,所以說每一個知識要點都不是孤立靜止的,是縱橫聯系發展的。而復習課教學的中心環節就應是知識網絡的構建,構建知識網絡一般可采用畫表格或繪圖等方法。利用復習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構建知識網絡,都是把所學的知識納入原有知識的網絡體系中去,所以構建知識網絡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構建的知識網絡的每個知識要點,特別是對學生復習中的疑難點要進一步分析,抓其聯系與區別,幫助學生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點,從而使學生全面、準確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達到查漏補缺,溫故而知新。讓學生在鞏固知識的同時,又進一步將知識系統化、條理化,以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有利于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突出一個“練”字
“練”就是對習題進行演練。即:對構建網絡的知識要點要及時的鞏固練習,使之能運用所復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通過練習、反饋,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所以,復習課教學應該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習題設計要選擇有針對性、典型性、啟發性和系統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演練,突出抓基礎練,抓重點練,抓綜合練,抓發展練,抓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做到舉一反三,使學生通過練習不斷受到啟發,并在練習中進一步形成知識結構。設計基礎題,夯實基礎知識;設計對比題、判斷題、改錯題,幫助學生對知識的溝通與辨析;設計綜合、發展題,提高學生的解題技能。總之,習題的設計在內容上要“全”,在形式上要“精”,在方法上要“活”,在時間上要“足”。教師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充分地演練的機會,為學生的評價提供豐富的資源,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五、關注一個“評”字
“評”就是對學生演練的成果進行評價。評價是對一堂復習課效果的檢查與反饋,也是對教學目標落實情況的驗收。它包括復習中的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與正確性的理解,也包括對基礎知識的應用。評價能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或緊迫感,從而強化或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并進行及時的反饋和調控,改進學習方法。
綜上所述,數學復習課教學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根據學生個體發展的差異性,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以及不同的學習方式,更好地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彌補以往學習知識的不足,依據反饋的信息,及時引導矯正,將知識點連接起來——求同,把知識點分化開來——求異;更多關注每個學生潛能的培養,習慣和態度的形成,情感與價值觀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力求保持整體學習在小學階段的共同進步,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孔企平、胡松林,新課程理念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
[2] 朱慕菊,走進新課程[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