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對于后進生,作為老師要從思想觀念上加以轉變,改變對差生的看法,要用愛心去點亮他們的心靈之光,用自己的學識去影響他們的人格,要綜合分析差生形成的原因并找到相應的解決辦法。本文作者從自身工作實踐談談后進生的轉化策略及反思。
關鍵詞:后進生;轉化;優點;缺點;反思
參加工作十余年,對“后進生”的轉換成了老生常談的問題。老師們為此都有不同程度的怨言,至有的老師為之咬牙,為此,我反思,這些所謂的差生,他們就沒有一點閃光點嗎?他們為何變成“差生”?難道與我們的老師沒有關系嗎,老師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在老師們言行影響下,同學又是如何看待他們的?
一、后進生形成的心理因素分析
1、消極心理。該心理因素是后進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問題。因為他們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學校,所受到的批評多于表揚、指責多于鼓勵、懲罰多于引導,他們自認為無藥可救、低人一等,形成一種“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2、逆反心理。這是消極心理的極端表現。當一部分學生的消極情緒到達一定程度之后,他們就會目空一切,對正面宣傳作反面思考,對榜樣及先進人物無端否定,對不良傾向產生情感認同,對思想教育、規章制度采取消極抵抗。
3、嬌生慣養心理。溺愛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為孩子心理發育不良埋下了最初的種子。由于家長這種溺愛,孩子逐漸養成了“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定勢,形成人格的偏執,對己不克制,對人不尊重。
4、孤獨心理。還有一部分學生,把自己封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而一個勁地抱怨別人不理解、不體貼、不關心,于是與世隔絕的孤獨感便油然而生。心理上的孤立,往往形成孤僻的性格,羞澀、敏感、易怒,對別人總有一種仇視的心理。
二、形成心理因素的原因分析
1、學生自身原因。這主要是學生心理發展的客觀變化引起的。由于學生生理的成熟與心理的不成熟產生矛盾,在強烈的自我表現欲和虛榮心驅使下,故意表現得橫蠻無理,甚至有意與教育者對抗,往往與教育者的意愿背道而馳。
2、家庭原因。這些后進生大多是家里的獨生子女或者單親家庭,從小養成嬌生慣養,沒有挫折教育。有的家長由于工作忙,平時只管孩子生活,根本不管孩子的思想和學習。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管理則很隨心所遇,要么不管,要管就是一頓打,使孩子失去羞恥心和上進心,并產生逆反心理。同時,當今農村學生大部分都是留守學生,很多都是托爺爺奶奶照顧,這樣的教育不僅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
3、其它原因。包括有學校、社會環境等原因。學校教育也是影響學生產生心理的一個主要因素。這主要表現在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還有當今社會的不正確的價值觀,如急功近利、惟利是圖、良友不分、誠信危機等,同時社會上的一些消極低俗的文化對青少年影響很大。
三、后進生轉化策略及反思
1、學會真誠、平等地與學生交流。現今,大部分學生對師生平等和學生權利認識較深。尤其在后進生面前,教師不能認為自己是老師就是權威。在班級中有個叫張亮的學生,此學生是大事不犯,小事不斷,而且最喜歡上網,經常欺騙家長,將錢騙來上網,經過一段時間對他的個人信息了解,我將他的一些行為都分析給他聽,開始幾次,他總是逆反,對班主任總是敵對態度,經過幾次的推心置腹的交談,他逐漸認識到班主任工作的細心與真誠的幫助。真誠既是良好教養的人應具備的品質,更是教師應有美德。真誠需要的首先是勇敢地面對自己,沒有任何虛偽和造作。不誠則無物。如果一個教師在道德上的自我是虛偽,是兩面派,不僅會使它喪失權威,失去親和力,而且也不利學生的發展,這是師生的共同不幸。因此,后進生的轉化也就無從談起了。
2、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對待學生,尤其是對待“差生”,我們眼中往往只有“差”,我們已經習慣于緊緊地揪住“差”不放,我們常見的策略是:想方設法的搜尋“差生”的閃光點。這樣的做法往往是轉化“差生”的有效途徑。并讓我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面對“差生”的短處,通常見到的是兩種態度與方式:一是老師的眼光緊緊盯著學生的短處,數落學生的不是,學生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難堪不已;二是老師力求揚長避短,緊緊抓住學生的短處不放,千方百計地要把學生短處補足,效果卻往往事與愿違。
3、辯證看待短處與長處。把學生的短處看成長處,我們的視域不就一下子變寬了許多嗎?下面是我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則故事:美國柯達公司在制造感光材料時,需要有人在暗室工作,可正常人一到暗室里就像司機駕駛著失控的車輛一樣,不知所措,無法工作。怎么辦呢?后來有人建議說:“盲人習慣于黑暗中生活,如果讓盲人來這做這種工作,一定能提高工作效率的。于是,柯達公司的高層領導下令:將暗室工作人員全部換成盲人,在暗室里工作,盲人遠遠勝過于正常人,真可謂善于用人??!將人的短處變成了長處?!焙髞?,人們知道柯達公司的這一用人高招后,許多高素質的大學生,研究生紛紛來到這個公司為之效力,給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p>
通過這則故事,我得到的啟發是:對后進生而言,把他們的短處變成了長處,把他們的缺點變成優點,與以上兩種方法比,技高一籌。就如有人對垃圾的定義是:放錯了地方的寶貝。誰沒有短處,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我們只要想辦法將短處變成長處,這樣“差生”就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一無是處了,“后進生”也就成了資源,也就變得可愛起來了,而這需要我們去轉換思維方式。
把“后進生”的短處變成了長處,缺點變成優點,這一意識,是老師思維方式的轉換,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如何去轉化“差生”,則是一門藝術。此外還應該與家長溝通,建立好家校共管的模式,這樣,每一位差生都能轉化為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