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養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通過訓練、嚴格管理等種種教育手段,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等素質,最終養成自覺遵守社會道德和行為規范等良好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一種教育。在中學教育教學過程中,養成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內容,是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的關鍵,良好的日常行為習慣是學生從事學校一切活動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則是優良品德形成的標志。因此,在中學教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關鍵詞:養成教育;學校管理
一、中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分析
1、習慣影響。不少中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某些不良習慣,如順口說粗話、大聲喊叫、見人愛動手動腳等,雖然經過老師提出要求,知道必須遵守行為規范,但是由于舊習慣的影響,對新的要求還不適應,在一定情境下,舊習慣會不知不覺地表現出來。
2、觀念模糊。例如有些同學把遵守紀律看成是軟弱怯懦,把尊敬老師看成是溜須拍馬,把損壞公共財物看成是英雄行為,把幫助同學打架看作是“行俠仗義”,對同伴好友的違紀行為不加勸阻而提供方便。這些都是是非觀念不明,愛憎情感不強的具體表現。
3、明知故犯。這種情況在低年級學生較為少見,而在高年級學生身上卻表現明顯。這類學生熟悉紀律要求,也知道這些要求合理正確,但他們拒絕接受紀律的約束,對老師提出的紀律要求很反感,認為老師小題大做,吹毛求癡,從而抱著對抗的情緒,有意不遵守紀律。這樣的學生大錯雖然不犯,小錯卻接連不斷。例如:亂仍垃圾、自習課交頭接耳、破壞公物等。
4、任性執拗。獨生子女在家長的過分溺愛下,嬌生慣養,一不順心便用大聲哭叫、摔打東西、耍小脾氣等手段對家長要挾,而家長對此不加批評教育,反而遷就屈從。從而滋長了孩子任意妄為的脾氣。也有的家長生怕孩子外出吃虧,唆使孩子罵人打人,殊不知這種教育正是自己使孩子變得野蠻。這樣的孩子進入學校,很難接受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加上對群體生活的規矩理解不夠,以為跟家里一樣,遇事有父母撐腰,所以就敢于大膽違反紀律。相反,在家經常受父母批評和打罵的學生得不到關愛,就會灰心失望,自暴自棄,這就更容易形成執拗的性格。
二、中學生養成教育階段分析
1、制度制約階段。此時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為顯得被動,但卻是必經階段。例如學生做完作業需要檢查,有時還需家長(教師)提醒,逐漸才能養成習慣。
2、自覺行為階段。在此階段,行為由他人督促變為自我督促,這是形成習慣的關鍵時期,例如學生再做出的行為讓他(她)自我反醒,哪些是該做的,哪些是不該做的,今后怎樣處理?
3、自動行為階段。連自我反省,自我督促都不需要的時候,行動已經自動化了,已經內化為自身的需要了。學生做了某些不恰當的事,自己就會覺得不舒服,不坦然,這時,良好的行為習慣才算養成了。為此,應采取不同措施強化道德意志,樹立求真、求善、求美的信念,把道德人格的完善作為人格主體追求的目標和境界,從而使道德行為習慣由他律型到自律型最終達到自由型的轉化定型。
三、養成教育的培養
1.、強化“責任”教育。強化責任教育是養成教育的基礎,只要具備了基本的責任意識,其它規范要求的養成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責任教育主要包括對自己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班級負責,對學校負責,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的教育。將責任教育滲透于學校各項教育活動之中,常抓不懈,以期取得實效。
2、狠抓“秩序”教育。秩序指學習、活動、生活、工作都要講究客觀規律和規程要求,給人一種井井有條的感覺。學校生活中的秩序包括課堂秩序、課間秩序、活動秩序等,即學習、活動、生活三個方面的秩序。秩序沒有要求的層次劃分,只有要求實現的方式不同,實施中將根據不同年級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實現學校生活秩序化。
3、加強“禮貌”教育。禮貌首先在于觀念上,主要指學生對長輩、對老師、對同學和他人要有禮貌,待人接物要有禮節。禮貌意識的養成要靠廣泛的宣傳教育,禮貌行為訓練要持之以恒,并輻射到家庭、社會中去。實施時要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提出具體的禮貌要求,分布驟實施,積累滾動,形成規范。
4、落實“友愛”教育。友愛是指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處,正確處理與別人交往中的關系。友好的行為要靠強化才能增進,一是外部強化,即提供一些規范性的要求,采取一些有利于友愛行為健康發展的措施,促使其“友愛”;二是內部強化,愛只有在心中,才會產生自覺的友好行為。友愛教育效果的檢驗基地最終在家庭中,在學生居家的鄰里之間,在社會交往之中。
5、促使“上進”教育。上進是指學生應具備積極進取的心態,指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要努力向上,學榜樣、趕先進、創優秀、攀高峰。上進首先是一種意識,又是一種意志,上進意識的培養除了宣傳引導外,更主要的是要靠教師的示范,靠教師用正確的方式激勵強化學生的上進行為。
6、強調“衛生”教育。對學生行為規范教育的重點將放在衛生習慣上,不提倡學生在校期間吃零食,嚴禁學生亂丟、亂扔、亂畫,對行為習慣不好的學生進行教育。
總之,“行動養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重視道德餞行,注意養成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是使學生走出品德誤區的一條可行路徑,對優化公民素質,提高德育功效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偉娟.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J].教育教學
論壇,2010(33)
[2] 王坤.淺析小學生的良好習慣養成教育[J].
群文天地,2011(16)
[3] 劉海豐.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芻議[J].現
代教育科學,2009(04)
[4] 仲秋.養成教育——學生幸福成長的基石
[J].黑河教育,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