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發展的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考慮到了學生的主體性,培養的目標也由單一的重視分數轉變為關注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上,老師們都想改變以往的單向信息交流的模式,力求給學生創設出一個大信息,全開放的學習平臺,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嘗試,探索創新。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觀念正是在這一大趨勢、大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在教學中,整合后的語文課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著明顯的作用,讓學生越來越喜歡語文了。
一、設計模擬課文內容的“動畫”啟發思考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引起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在大量的資料面前及逼真的情境面前,學生必然有話可說。通過畫面展示、切換、組合等步驟,進一步啟迪學生思維創新,達到思維活躍,觀察、思維、聯想互為作用,相互激發,產生共鳴,使學生發表出自己的建議和想象內容。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的材料,再現情境,啟發學生對表象進行分析、綜合、概括、促進思維向深層次發展。比如教學《自然之道》這一課時,運用信息技術,再現“幼龜被傷害的過程”,渲染了課堂教學氣氛,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中,這樣學生學得高興、學得輕松、覺得扎實,突破了教學重點,學習熱情得到了激發,思維高漲,創新意識得到了發展。又如在教學《鄉下人家》的一課時,將絲瓜架、覓食的雞、戲水的鴨子、歸巢的鳥等等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使抽象教學為形象教學,化間斷變化為連續變化,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認識,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記憶。突破了教學難點,發展了學生思維。
二、通過精心設計的“課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主導。”要讓學生參與學習積極思考,就必須培養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是喚醒學生主體意識、產生強烈探求欲望的重要手段。由于信息技術可提供豐富的圖像及聲音信息,這在創設與教學內容相一致的、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育情境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如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教學軟件精心設計教學情境,展現“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等課件,讓學生如身臨其境,這樣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發了,由此提出學習任務,在學生心中形成“認知”沖突,激起了求知欲望,促使學生進入注意力集中、思維敏捷的最佳狀態。這種教學活動自始至終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學生的情緒始終處于亢奮狀態,思維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三、利用網絡培養能力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導向,各種資源為輔助,學生完全投入到教學活動中,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鍛煉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環境,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愛好,創建自己的多媒體演示文稿;可以上網查詢所需的各種材料和資源,并共享資源,制作自己喜歡的學習網站,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其他同學共享。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熟練掌握了計算機技能,又增強了和他人合作與交往的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使用多種媒體教學,為自己的課堂激趣、增色,吸引孩子的眼球。但不能濫用,要恰到好處地使用。如能把抽象的變形象,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等。信息技術給語文課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它能更好地服務與語文教學,使學科間的整合更有發展的空間。這樣的現代技術使用既節省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又填補了一些資源上的不足,同時也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信息技術給語文教學注入活力,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越來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