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教學中,我進行了語文作業改革,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語文生活,生活語文。讓學生認識到做作業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語文“玩”著學,作業“玩”著做。經過這一系列的作業改革,同學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作業的改革拉近了我和同學們的距離,彼此增進了感情。和諧的作業消除了我批改作業的“怒氣”,同學們臉上更多的是燦爛的笑容。①“臺階式”作業;②“小教師評職稱”獎勵式作業;③“摘菜式”作業。
關鍵詞: 激勵;作業; 因材施教;鼓勵;掌聲
語文作業——課堂教學效率的反潰,課堂教學內容的鞏固。也許它不是閱讀教學全過程中最重要的,但卻是其中不可缺少、對教師課堂教學效果進行間接評價的重要環節,也是學生自我檢查的一把標尺。對于這些,學生如果沒有在課后進行必要的“再理解”,那么在短短40分鐘里,教師哪怕是再精雕細琢、準確無誤的分析,他們的體會也將是膚淺的,容易淡忘的。為此我在教學中進行了語文作業的改革,讓學生把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語文生活,生活語文。讓學生認識到做作業也是一件好玩的事情,語文“玩”著學,作業“玩”著做。
一、“臺階式”作業
每類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我們在教時就應該因材施教。為此,我布置作業實行了“臺階式”;第一臺階;課文最基本的生字詞;第二臺階:本文練習題;第三臺階:課后拓展,舉一反三;第四臺階:綜合能力的考查。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來“跳臺階”。每向前跳一個臺階就可以得到一個“進步星”,由此來調動他們寫作業的積極性。
我班的李慶明同學也是個不寫作業的“小淘氣”,很多老師都拿他沒辦法,語文作業完不成也是“家常便飯”。對他,我不知是任由他自己發展還是繼續管教他。這時我想起了陶行知的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車、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想到這,我決定還是履行我作為教師的職責,對那些放棄寫作業的學生進行了“特殊”的教育。
經過多方調查,找出了李慶明不寫作業的原因:學習無興趣,破罐子破摔,寫不寫作業都無所謂了,頂多老師再用“請出家長”這一招。他之所以有這種想法是因為作業對他而言早已沒有了吸引力,為此我設置了這個“臺階式”作業。很多同學都拿到了“進步星”,沾沾自喜,洋洋自得。這時的他心里也癢癢了,覺得自己沒面子。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時機已成熟,于是我單獨和他談話并且約定:如果你能完成第一臺階的作業,我就給你一顆星。看到李慶明猶豫和不自信的眼神時,我及時鼓勵他,你是一個聰明的孩子,老師相信你,一定會做的很好。第一次他主動寫了作業,并試探著交給我看,我當機立斷馬上在同學面前表揚了他,并履行諾言給了他一顆星,他心里樂開了花。之后幾次他都完成了第一臺階的作業,我又激勵他,說“如果你能繼續向前跳臺階的話,我還會給你更多的獎勵。”他覺得自己的獎勵比其他同學多,心里自然高興,于是就一步步往前發展。現在,李慶明的作業不僅能完成了而且寫的也較以前認真了。
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差異,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我們應該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材施教做到教育公平,去關愛那些所謂的“特殊學生”,絕不戴有色眼鏡。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兩片相同的樹葉一樣,世界上也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學生個體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差異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與基礎。面對智力、能力、思維、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異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從學生的素質差別入手,以學生個體為教學對象,進行個別化因人施教。
二、“小教師評職稱”獎勵式作業
要想成為一名好老師,我們至少要擁有兩門技藝:一要會“講”,二要會“獎”。關于第一個“講”的技藝,它是十八般武藝中的“明槍”,是經常拿出來操練的,所以無論是理論還是實例大家都接觸了不少。而第二個“獎”卻是各路好手的看家武器,大家一般僅僅是在日常班級管理中使用,很少拿出來展示,因此很有一探究竟的必要。
在我班里,有個叫王超冉的學生,她不完成作業是出了名的。之前我不了解她,后來聽教過她的所有老師說,她從來不寫作業,手很懶。我教了有段時間了,她也是不寫作業,但我發現她很聰明,頭腦很靈活,回答很積極而且準確率也高,尤其喜歡老師夸獎她。于是我在班里經常夸她聰明,讓她首先意識到老師沒有因為她的作業問題而討厭她,而是在“討好”她。她的同桌雖然很認真,但論聰明、論對問題的解決能力還比不上她,所以有些能力作業,她同桌就完成不了。于是我升王超冉為“小教師”,責任是教會她同桌如何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她教會同桌一個能力問題的思考方法,我就“升”她為“初級教師”,以后還會有“中級教師”“高級教師”等,有這么多榮譽稱號的教師自然要以身作則,自己都不“備課”的話,如何給學生“講課”?在“學生”面前豈不是很丟臉。這樣,王超冉一直在爭取“教師職稱”,在她“學生”面前做著較好的示范。她的“備課”按時按質完成,“學生”也有所提高,一舉兩得,效果還不錯。
獎勵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藝術,它是精神上的沐澤,而不是單純的物質刺激。其實,一個人除物質需求外,還有被尊重、被認可、被理解、被關愛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因此,獎勵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一句鼓勵的話語、一陣贊揚的掌聲等等,或獎在不經意處,給他一個驚喜。而給孩子主導權,讓他選擇一件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則是最受其歡迎的獎勵方式。
三、“摘菜式”作業
學生對老師布置的作業有選擇性的去做,“摘掉”自己已經爛熟于心的那些“黃葉子”,有針對性的留下那些能讓自己汲取知識的“營養葉子”。這樣,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不會再浪費時間復習,不會的知識可以加強練習,有效的利用時間,提高作業的質量。
我以前布置作業,班里每個學生都寫同樣的練習題,忽略了一點:這些作業可能對某些學生來說簡直是浪費時間,全是些“黃葉子”。為此,我要讓他們“摘掉”無用的葉子,去吸收那些“營養葉子”。之后,我布置作業分“葉”和“莖”,已經掌握“葉”的同學就要進攻“莖”,挑戰難度。這樣學生就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也不至于埋沒人才。
經過這一系列的作業改革,同學們做作業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尤其是王超冉、李慶明等同學再也沒有出現完不成作業的情況。讓我更欣慰的是,他們的家長與我聯系,向我反映孩子在家聽話多了,而且做作業的興趣明顯提高。他們做著老師布置的“臺階式”作業,享受著“獎勵式作業”帶來的樂趣;通過“摘菜式”作業,充分發揮了優秀學生的潛能。這些作業形式在實踐當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而且效果也如我所愿。作業的改革拉近了我和同學們的距離,彼此增進了感情。和諧的作業消除了我批改作業的“怒氣”,同學們臉上更多的也是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