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為了打造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想方設法轉變觀念,不斷探索出更加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切 實提升自身的業(yè)務素質水平。本文結合筆者進行初中語文教學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打造初 中語文高效課堂,提升初中語文教學質量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關鍵詞: 初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質量
一、教師要不斷改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由于初中生處于愛動、心緒不定的階段,而學習語文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因此初中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一定程度上是以興趣為依靠,如果學生一旦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中國社會的教育制度是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成為學習語文的重要關鍵。只有使學生對初中語文產生興趣,才能讓學生能夠駕馭語文知識,成為語文的主人。綜上,教師就必須不斷改善教學策略,提高初中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例如,根據初中生對網絡信息的不斷認識,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喜歡看小說的特點,引導學生閱覽世界名著,讓學生在閱覽名著的過程中體會語文生活。此外,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備課時,需要認真研讀文章,對課文的內容思想和形式表現(xiàn)進行全面把握,進而制定良好的教學策略,以適應文章思想和學生的思想,提高初中生對初中語文的學習興趣。
教學本身就包括教與學這兩種角色,所以教師和學生避免不了接觸,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領導者和參與者,應該放下身段,真心地參與到學生的大集體中,尊重他們,友愛他們,營造快樂輕松的課堂環(huán)境。所以,初中語文教師不應該局限于現(xiàn)有的教學策略,必須加強教學策略的學習,不斷拓展知識內容,及時更新知識的理解角度,并接受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的素質培養(yǎng)。例如,關心時事變化,及時掌握世界變化;學習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理論,提高業(yè)績水平;關注他人,取其精華,增強知識后備力量。所以,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社會的發(fā)展進度,提高初中語文的教學質量。
二、運用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提高初中語文閱讀寫作課的質量
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一定要發(fā)揮各自主觀能動性,運用誦讀、默讀、寫作、抄寫等等多種多樣的訓練方式,深入地挖掘教材中隱含的要素,讓初中生領略到文章的亮點,領悟作家創(chuàng)作的獨到之處,從而提高初中生的活躍度和寫作水平。比如,教導初中生通過不斷誦讀課文,體會作家善于捕捉生活中“看似平凡,卻不平凡”的亮點,要求一個年約十來歲 初中生寫驚世絕倫的創(chuàng)意大作,仿佛有點不切合實際,其實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文章并非是難以高攀的,我們相信“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且缺乏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同樣創(chuàng)新性的文章并不都是與眾不同的另類作品,而是一個簡單的人物、一個平凡的話語,在某一個情景下都會引發(fā)了每個人細微的思緒波瀾。如果初中生學會把握了這些細微感悟,并善于用文字細膩地表達 出,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性的文章。因此,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在學習課本景點范文的時候,有意識地點化一下同學。比如說朱自清筆下的《背影》,每個同學都看過無數(shù)次父母的背影,但是為什么偏偏朱自清筆下的《背影》卻如此令人感動呢?我們知道,朱自清這篇《背影》的文字極其樸素無華,描寫的站臺情景也是非常一般。因此,作為初中語文教師的我們無需過多地用理論解釋《背影》的藝術魅力,而是用最直接也是最簡單的方法——誦讀,讓初中生自己在不斷的誦讀中,在具體的語言文字中自主地領悟個中的藝術魅力。
三、注重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朗讀是學習語文的一項科學而重要的方法,是提高語文效率的有效途徑之一。初中語文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的發(fā)展奠定基礎。而一個人語文素質的高低,相當大程度取決于這個人的語文積累。如何積累,最主要的就是一條——讀書。要朗讀熟悉一批有代表性的包括各種內容、體裁、風格的詩文,消化領悟,把這些語言材料消化成為自己的語言,多積累典范的規(guī)范漢語的語言材料,以達到郭沫若先生所說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這才是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
首先要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初中語文的教學藝術也逐漸由傳授式轉向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和培養(yǎng),使學生主動的學習探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要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閱讀空間,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感悟、去欣賞、去品味文章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獨特的藝術之美,高爾基說:“我撲在書上就像餓漢撲在面包上一樣”。從筆者的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在這種教學方式之中,學生的確如高爾基所說,他們成了主動的探索者,充滿了強烈的求知欲。以濃厚的興趣在反復的閱讀中,獲取了對課文更加深刻的理解。
朗讀能夠幫助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通過朗讀,學生可以揣摩到作者的匠心深思及文章要義。朱熹說:“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則精思,先須熟讀,使其言及若出于吾之心;繼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吾之心?!闭f的就是讀的必要性。特級教師于永正也認為:“語文學習就是以學生誦讀原文的聯(lián)系為主線,通過多種方式聯(lián)系學生的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睂W生的朗讀,其實就是一個仔細傾聽作者話語的過程,就是一個領悟每一篇課文所抒發(fā)的情感、所表達的思想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蘇亞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科海故事博覽.科教論壇,2011(3)
[2] 王麗平.淺談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學周刊B版,2011(3)
[3] 李天艷.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華章,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