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課改中新增設的課程。該課程的定位及課程價值取向決定了該課題沒有教材,需要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從社會、自然和自我三個維度去觀察社會與自然、聯系自我生活來選擇活動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貴州是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教師引導學生從多層面、多角度開發民族文化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有利于弘揚、傳承和發展貴州優秀民族文化,讓學生從小了解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民族共榮,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
關鍵詞: 民族文化資源;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是新一輪課改中新增設的課程。該課程是基于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注重對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體現經驗和生活對學生發展價值的實踐性課程。該課程的定位及課程價值取向決定了該課題沒有教材,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從社會、自然和自我三個維度去觀察社會與自然、聯系自我生活來選擇活動主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該課程意義的生成離不開學生的“生活世界”,課程資源開發就成為了教師的重要職責。因此,教師須利用與開發各種“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課程資源、非文本性課程資源,為課程價值的實現,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樣的、可能的平臺。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占全省人口的38.98%,主要有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千百年的文化積累,造就了貴州省極其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有獨特的民俗風情、異彩紛呈的節日慶典和娛樂活動、絢麗多姿的民族服飾文化、藝術感染力極強的民族音樂和舞蹈、美不勝收的民族工藝和民居建筑,這里還蘊藏著豐富的古生物化石群等。依托這些豐富的民族人文資源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從地方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中尋找研究課題,有利于弘揚、傳承和發展貴州優秀民族文化,讓孩子從小了解民族文化,培養孩子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民族情懷和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
一、利用學校民族特色,開發校本課程資源
每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歷史淵源、文化積淀和辦學思想,不論條件優越的城市學校,還是相對薄弱的農村學校,不同類型學校都有著自身的優勢和特色,發揮這種優勢和特色,努力開發校本化的民族課程資源,對于綜合實踐活動的實施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貴陽民族中學,秉承“揚民族文化,重現代教育”的辦學特色,將民族文化植根于課程文化,教育學生立足于國際視野,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在學校的課程中,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融入民族文化,學生開展了以民族文化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對每一個民族的歷史變遷、歷史故事及傳說、服飾文化特點、飲食文化特點、建筑文化特點、民族文字、婚姻習俗、喪葬習俗以及歌舞特點等方面,完成了對56個民族文化的初步研究,實現了學校的辦學思想,學生在活動中增強了對各民族文化的了解,強化了民族大團結的理念,形成了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形成了富有個性的課程資源。
二、利用民族地方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是綜合實踐活動中最主要的一種活動領域,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形成一種積極的、生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少數民族地區的學校可讓學生走進村寨、走進社區或通過資料的搜集與整理,探討民族的歷史、服飾、飲食、禮儀、歌舞、建筑等。比如,貴陽二中有學生來自于安順屯堡,懷著對家鄉的熱愛與對家鄉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愿望,動員本組同學與他一起,在研究性學習活動中,開展對“屯堡文化”的研究。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實地考察、開展問卷調查、訪談等,對“屯堡文化”有了較深入的了解。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成果匯報中談到“屯堡文化是貴州獨一無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能給屯堡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研究屯堡文化,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屯堡,促進屯堡旅游業的發展,既能激發我們愛家鄉、愛民族、愛祖國的情感,又能通過課題的研究,對屯堡的發展提出我們的一點點建議,為促進屯堡的經濟進一步發展盡一份力”。
三、利用民族社區資源,開展社區服務活動
學生參與社區服務是綜合實踐活動中一個活動領域。活動目的是讓學生走出教室,進入社區,在實際的社會情景中,直接參與社區的服務性、公益性及體驗性的學習,以獲取直接經驗,發展實踐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能力。
充分利用具有豐富教育價值的地方民族資源,發揮其特有優勢,構建學校良好的課程循環利用體系。學校與周邊社區、村鎮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形成學校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校外基地,有計劃、有目的地開發并形成有特色的、穩定的民族資源群,為學生提供活動的場所。比如,貴陽二十三中學,開展“中國結”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對“中國結”的歷史、故事、紡織方法等進行了探究,并在教師和家長的指導下紡織了各種各樣的“中國結”,在學校的組織下開展“義賣”活動,將義賣的資金捐給了社區的老殘院,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在合作中增強了集體榮譽感,在捐贈中體會到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情懷。
四、利用民族區域資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是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內容領域,活動價值取向是讓學生在實際的社會情景中直接參與并經歷各種社會生活和社會活動領域,使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社會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地處民族地區的學校,可以利用區域民族資源,讓學生走出校門,真正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比如,貴陽民中地處貴陽市花溪區,學校利用區域民族村寨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對花溪區黨武鄉果落村開展了教育現狀調查,對調查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決的對策,同時梳理出主要問題給當地教育局長寫報告,促使政府解決了當地村民多年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問題。學生也在活動中學會了做事,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利用民族特色體育,滲透于學科教育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課程的整合,使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的確定更多元,內容更豐富、形式更多樣、教師更易上手、學生更有興趣參與,從而達到促進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和學生發展的目的。學校可以在體育課中增設民族體育活動項目,通過開展多種民族特色體育活動,讓學生學習民族的起源、民族的宗教、中國民族的文化藝術和風俗等。比如,貴陽民族中學,在體育課中融入了民族體育項目,如珍珠球、蹴球、陀螺及大象拔河等,并使之形成校本課程開設;有的民族地區學校在藝術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苗族文化,學習苗族民間舞蹈,如蘆笙舞、銅鼓舞、木鼓舞、板凳舞和古瓢舞等,促進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通過趣味傳統游戲增添活動的樂趣,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讓學生在玩中了解民族文化,在玩中得到發展。
六、利用地方課程資源,融合于綜合實踐活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對課程提出了要求,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讀本》是貴陽市地方課程。其中“多民族和諧共榮與歷史人文積淀”是該課程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根據所在地理位置,開發了許多與民族有關的活動主題。比如,貴陽二十八中學,該校地處陽明祠,開發了《弘揚陽明文化,樹立貴陽精神》主題活動,將王陽明先生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作為當代貴陽精神的重要內容。學生通過實地考察,查找有關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哲學思想以及“貴陽精神”提出的背景、緣由、過程,陽明文化對貴陽的影響等,使學生學會信息技術的基本運用;通過分組活動、制訂活動方案,培養學生的規劃能力和明確做事的目的性;通過采訪相關人員,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市民對王陽明先生及陽明文化的認識,了解市民對陽明文化的宣傳需求等,訓練學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學會對數據的統計分析與對研究問題提出自己的對策建議;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讓學生了解王陽明先生的生平事跡及重要思想,了解貴陽精神提出的緣由,從而增強對家鄉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同時,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有所增長,篩選歸納資料的能力得到提高,學會與人合作的意識得到增強。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鄉奔赴全國各地,流動學生帶來的豐富的外地民俗文化讓本地學生目不暇接,本地的趣味民俗文化同時也引起了流動學生的好奇心。因此,各校生源的復雜化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帶來了新的探究內容,這對于培養學生熱愛故土,熱愛第二故鄉,促進民族團結、和諧共榮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元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若干問題及策略[J].山西太原.綜合實踐活動研究,2014(3)
[2] 馬秀春.民族地區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J].北京.中國民族教育,2011(11)
[3] 姜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