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計算機課進入高中課堂十來年,其學科地位、學習內容、指導思想、課程性質,甚至學科名稱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普及,信息收集、處理和發布能力已經成為新時代每個公民的必備知識和基本能力。然而,各地的信息技術教學實際情況千差萬別,信息技術教學又沒有既定方法,也沒有相對固定的模式。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瑕、快樂及堅實的進步。”我所進行的高中信息技術教育實驗,其目的是希望實現這一理想。下面是筆者的教學實踐經驗與體會。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思考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課程也進入了不斷發展的階段,傳統教學中,教師基本上就會扮演著知識、信息的傳授者、教學活動領導者的相應角色。但新課標指導思想以及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不再以教師為唯一的渠道,所以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方式,改革教學手段,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構建新型教學模式,更要求我們的教師與學生在信息技術教育方而改變觀念、勇于創新、與時俱進。
一、學以致用,學生樂學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也就是說要讓學生“用”,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因此,在課堂上要注意“學以致用”的原則。①教學內容的制定要與學生的“用”相結合。現在的信息技術教材,各縣市所用的都有所不同。教師在選用教材時,應該要有所選擇,適合學生的,才是最好的。制定的教學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需要。例如:“畫筆”,學生可以利用它來設計賀卡,送給他人;“Word文字處理”,學生可以利用它寫作文、記日記、寫通知、制課程表、寫信;“PowerPoint”,學生可以利用它來制作班級通訊錄;“媒體播放器”,學生可以利用它播放自己喜歡的樂曲……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都是與他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學生學起來就會有興趣,樂于學。②在應用中練習,鞏固知識。學習知識與技能是為了“用”,有了“用”的可能、“用”的需求,學生才會想辦法強化鞏固所學知識。這說明,在課堂上設計練習時,要注意實用性。例如:在介紹了“電子郵件”一課后,我就把自己的E-mail地址告訴學生,讓他們課外給我發電子郵件。學生給我發了很多電子郵件,其中有美麗的圖畫、精彩的賀卡等,有的學生還告訴我一些心里話。我收到后一一回信,信中寫的都是贊揚、鼓勵的話語,這在給他們以自信心和鼓勵的同時,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學生學習新知的勁頭也更足了。
二、興趣引路,寓教于樂
1、巧設導語,激發學習興趣。良好的開端是奠定一節課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的導語是很關鍵的。好的開場白,既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愉悅身心,喚起他們更高的學習熱情。計算機課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設計出能夠引發學生好奇心和興趣的導語導入新課,以快速縮短學生同教材的距離,使他們樂學。還可以用范例作品代替語言,讓學生欣賞美妙的音樂、美麗的圖畫,用Word設計的版報、用PowerPoint制作自我介紹,用Flash制作的動畫等。用這些生動、形象、具體例子激起學生學習熱情。總之,上課一開始,就應讓學生感到新奇,有懸念、有學頭,愿意學,喜歡聽。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求知欲望被激發起來了,教師當然就可以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了。
2、組織各類競賽,發展學習興趣。按不同層次學生的興趣組織一些不同層次的興趣小組,對學生進行重點培養。例如漢字輸入、電腦繪畫、電腦動畫、網頁制作基礎等。學校也可通過各種競賽活動,來增加學生學習興趣。
三、幾種典型的課堂教學方法應用心得
1、比喻法。計算機學科中有些教學內容比較抽象,不容易被學生接受和理解,教師應化繁為簡,將深奧理論講得通俗易懂。在教學中巧用生活實例,形象比喻法最容易被學生接受。例如,在講計算機原理及結構時,可以將計算機比喻成一個人,人的感官系統(如手、腳、眼等)相當于計算機的輸入設備,輸入信息到CPU(相當于人的大腦)經過處理后,由輸出設備(嘴巴等)輸出來。又如,講到“內存”時,可比喻“內存”為一唱戲的舞臺,舞臺往往比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須到舞臺(內存)中來,才能表演。這樣一講,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可以說比喻法是信息技術學科教學的一大特點,在本課程的教學中可大量運用。
2、聯系實際,設置懸念法。上課時,教師先提出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實際問題,讓學生想想如何解決,以任務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主動性。如:在講解Word操作技巧時,可讓學生思考:怎樣利用Word設計圖文并茂的板報,帶著這一問題聽講更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通過設置一些懸念,再讓學生用計算機去解決,他們會覺得學習計算機確實管用,能夠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
3、演示法與實踐法。有條件的學校,應能在硬件上保證教學需要,多媒體教室、多媒體投影儀等是上好計算機課的基本硬件。教師可以應用演示法,使學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種信息。除上述硬件設施外,還可安裝一些網絡教室軟件,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教師具體的操作過程。
4、一題多解,求解多樣化。不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操作,求解方法都存在多樣性,有時答案也有多種。在信息技術學科,更應讓學生樹立這種觀點,提出這種要求。比如,刪除一個字符可以用Backspace鍵,還可以用Delete鍵;使用路徑時可以用絕對路徑,也可以用相對路徑;在編寫程序時,一題多解,旨在增強學生靈活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應多分析,多提示,揭示本質內容;若演示,必有分析,另給習題和要求。
總之,只有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