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困生是困擾教師教學工作的一個突出問題。如何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是教師教學工作中的重頭戲。可以嘗試通過加強溝通,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以典型事例加強思想認識的引導,施加適度的教育強化,創設學習機會,使學困生產生積極遷移等措施幫助其走出困境,促進學困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 教師;學困生;困境
“學困生”一般是指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有待提高的學生。這些學生一般智力正常,但由于家庭環境、社會環境或自身某些因素的影響,逐漸產生了厭學、違紀等行為,導致成績下降。長期以來,學困生是困擾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一定程度上,學困生會直接影響班級教育教學工作的正常開展,而且還極易導致一些處于不穩定狀態的中等生受到影響。教師如果放棄學困生,那是對教育教學工作的不負責任,促進學生成長和綜合素質提高也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如何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應是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重頭戲。
目前,導致一些學生陷入學業困境的原因主要可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二是家庭環境因素,三是社會不良影響因素。這些因素導致其學習目的、態度、情緒、方法、習慣往往處于極不穩定的波動狀態。只有首先掌握學困生的心理,找到“病根”,才可能幫助學困生走出困境。一般情況下,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
一是真誠關愛,消除學困生的心理障礙。教育需要關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教學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么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也就結束了。”教師應當把更多的愛傾注在學困生身上,因為他們更加需要關愛。學困生因成績不好,可能長期受到冷落,甚至歧視,但在他們內心深處,非常渴望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作為教師,應加強與他們的溝通,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少一些理怨,多一些贊美;少一些偏見;多一些尊重。化解師生之間的心理隔閡,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同時,教師還要帶動其他學生關心學困生,盡其所能幫助他們,讓學困生感到集體的溫暖,積極與同學們交流,進而重樹學習的信心。
二是通過典型事例,加強對學困生思想認識的引導。因家庭和社會等因素的影響,思想認識上的偏見可能是學困生墜入低谷。對于那些調皮拖拉的“老頑固”,僅用強制或籠統說教根本起不了作用,這時就需要充分發揮學生生活實際和教學信息載體中正反典型事例的作用,讓學困生從這些典型事例中發現自身的缺點,進而獲得轉變的內驅力,使他們在示范、反省、轉化中獲得健康成長。
在日常班級教學過程中,教師常會遭遇到一些學生自發成立的小團體,經常在課堂上“惡作劇”,這些學生一般都是被老師三令五申訓斥的老常客。怎樣才能把這些學生引導到正面的學習活動中來?不妨嘗試一下針對他們行為的盲目性,借用社會上的一些典型案例,耐心幫助他們剖析自身思想行為可能帶來的危害,為他們提供正確的行動指南。使學困生在自我意識的不斷強化中逐步改掉不良的思想行為。
三是嚴格要求,施加適度的教育強化。對學困生的教育,要有一個適當的尺度,過高或過低都是不利于教育實施的。作為教師既要貫徹學校的教育要求,又要保持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統一。特別要經常與學生的家長取得聯系,全面了解學困生在家庭中的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及家長的管教方式,從而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協調統一,相互配合。因此,應在學校和家庭的統一要求下,使學困生端正學習態度,把必要的常規付諸于具體的行為訓練,從而凈化不良的思想和行為。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外在的教育要求如果能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就可以促進學生思想行為的積極轉變。為了強化學困生的良好行為訓練,不妨在班級中以小組為單位實行幫、帶、監、管制度,使學習自覺性加強,讓行為表現好的學生對學困生的日常行為進行監督和提醒,給學困生一股外在的壓力。在學習方面,學困生遇到困難,可以及時地得到其他學生的幫助;在紀律方面,嚴格要求,對于違反紀律的學生,每次都要做出檢討和自我批評,表揚先進,激勵后進。通過這種外在的教育強化,使學困生逐步形成一種持久的自我內驅力。
四是創設學習機會,使學困生產生積極遷移。在班級教學中,一般而言學困生參與提問和活動的機會往往要比其他同學少,因學習成績差,往往產生自卑心理而失去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久而久之,他們就可能失去自己在集體中的責任感,集體意識也就日漸淡薄。因此,教師應當多給學困生提供和創設一些參與教學活動,肯定和尊重他們在集體中的地位,讓他們在活動參與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品嘗成功的滋味。對他們的點滴進步應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使他們在動腦動口動手的參與中,在老師信任的目光和集體的鼓勵中,產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驅動力。
教師除了要關心和鼓勵學困生,更主要的是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能揚長避短,產生積極的遷移。比如有些學困生對文化課缺乏學習的興趣,上課不發言,課后怕做作業,導致學習成績落后,但是他們在體育、美術等方面熱情十分高漲,那么就可以以此為突破口,不失時機地對他們進行鼓勵,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使其逐漸對文化課的學習產生興趣,進而走出學習困境。這種有意識地對學困生實行積極遷移,不但可以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而且可以調節他們的思想言行。
綜上,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堅持辯證和發展的觀點,不斷探索和尋求教育學困生的最佳途徑,盡力為學困生走出困境創設必要的條件,促進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全面提高學生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