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俗話中有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隨著中國教育的急速改革化、質量化、科學化,教育也更加注意教之以“法”,而不是教之以“果”。這點在小學教科書的改革上體現得尤為明顯。顯著特點就是出現了深化的、大量的找規律性以及自主解決問題類型的習題,通過簡單的“找規律”培養了“發芽期”的小學生在數學國度中的自主探索意識和方法意識。 科學即推理的總結,找規律就是訓練科學的推理思維。本文通過一些事例、習題的解析闡述對“發芽期”的小學生找規律、用規律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 小學生;數學;找規律
小學數學找規律的重點在于培養基礎的思維意識,這對一個人思維方法、思維形態的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小學教學中的“教”,重點不在于知識,而在于填充、運行知識方式的基本思維框架建設。好的方法不僅可以事半,而且終可功倍,同時也能增強學習時的念頭和自信心,而方法意識的最基本形成就是從找規律意識開始的。任何事物、任何科學的解決、摸索問題的真切方法都是從規律出發的。培養“發芽期”小學生找規律的能力也不僅來自課堂上,更重要的是來自生活中的刻意引導。
一、自主的動力才是找規律的原動力
找規律本身的過程就是自主的探討未知問題、解決未知問題的過程。因此在小學生的“發芽期”培養找規律能力之前,一定要誘導、深化小學生思想里的自主性,自立的探討未知問題的規律意識。很多家長、老師都不注意這點,也認識不到這一點,這樣會造成孩子一方面容易形成抵觸心理或厭倦心理,另一方面,當孩子在“找”的過程中容易形成找規律意識的挫敗感,甚至會形成沉重的、一定的心里潛意識負擔。可怕的是這種潛意識有時連家長、老師,甚至學生都不會發現,在這一點上主要是應加強校外的培養。
另外,值得對大家一提的是:自主找規律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從幼兒園甚至更小就該開始,但要注意題材應從簡易的生活事理開始,而不是從數理數字開始。
二、找規律意識的培養主要在“外”而不在“內”
其實任何習慣、意識的養成都是成于“外”而不是成于“內”,這里的內是指狹義的課堂、書本上,外則是指除了在校的學習,生活才是學習最好的地方。這個時期的孩子大部分的觸感還是課外的生活,對于在“發芽期”的小學生來說,父母絕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因此若是能將找規律的思想、能力培養連接于生活中,那將是十分有效的,不僅能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使用性認識,同時也能增加對知識、規律學習的樂趣,增加學習的源泉以及動力。要做到這點就需要家長老師的真心、大力配合。尤其是家長,家長在孩子的生活當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其獨立、個人化的、自主的、尋找規律的意識。比如帶孩子去花園玩時讓孩子找出花園里花色的搭配規律,讓孩子畫出家里的天花板、地板的花紋規律,甚至在洗衣做飯時也可以引導孩子觀察一些現象里的規律。
小學老師則要盡量將書本上的規律知識、方法去生活化,盡量用生活中摸得著、看得見的事物解釋,培養在生活中找規律的意識。
三、要強化規律的應用
一般發現規律的完整過程是:認識規律——理解規律——運用規律。找規律的最終目標是應用。小學“找規律”教學通常僅要求找到規律或是進一步地達到理解規律,但都太注重于“找”,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真正運用規律這一環節。殊不知,運用規律對“找”的能力培養也同樣重要。雖然現在的小學教科書上很多找規律習題都在向生活這個主題靠攏,但并不是真切、真正的讓學生應用到生活中。真正的應用是舉一反三,是以“律”運“理”的深層化理解。比如小學生最常見的看數字找規律,有些數字的規律可以放在一些簡單實用的情景中引導學生學習,甚至能將一些故事框加進去,再讓學生運用這個規律復制一些類似的簡單的東西。再如小學生圖形找規律問題,找到后可以再重新給他一個類似的規律,讓他根據這個規律設計一個天花板、地板圖樣等。找規律的大腦意識以及能力的訓練的真正意義在于讓學生以數字化、科學化、邏輯化的眼光去慢慢地形成一套自己用來解決問題的思維。
四、應用多媒體引導學生找規律
小學生處于抽象思維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的階段,一般的找規律需要老師多次反復教才能記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來引導學生找規律。多媒體教學可以利用動態的圖示來形象展示一些數學規律的演變過程。利用豐富的圖文演示將抽象的規律模式轉化為具體的圖畫,會大大加強小學生對找規律的興趣,增加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加深記憶,讓學生在多媒體的熏陶下盡快摸索出數學中的種種規律。
“科學”從某種理論、道理程度上來說就是規律的集體式總結、應用。因此廣大家長、教師、學生應當高度理解、重視“找規律”、“用規律”能力在學生“發芽期”的培養。“找規律”的能力不僅關系到學生的成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更是關系到我國經濟、科學、政治等的未來建設、發展。望本文能給教學中的你帶來些許幫助。
參考文獻
[1] 劉娟娟.小學數學教材中“解決問題的策略”的研究[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0
[2] 徐燕.改變習題呈現方式——例談小學數學教材習題利用和開發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