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生活是寫作材料的源泉,要使小學生具備一定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必須通過觀察生活來實現,只有將一切外部信息通過觀察進入大腦,才能從生活中發現許多可寫的素材。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工作實踐,對如何教會孩子觀察生活進行如下探討。
關鍵詞: 觀察;生活;寫作;素材;表達
小學語文老師,作為學生的作文啟蒙者做準備了嗎?不要再唉聲嘆氣地說學生不會寫作文,沒有人一生下來就會,我們身為他們的作文啟蒙老師,為他們的作文之路做了什么呢?于永正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說過一句話:“生活是作文的親人。”作文素材來源于生活,所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每一次帶三年級語文,最頭疼的是孩子們作文的起步。當老師們布置了作文,看著孩子們一臉茫然,無從下筆的模樣,我深切的感受到指導學生寫作文,首先要指導孩子從觀察生活開始,要為他們的寫,多創造生活素材,多提供體驗觀察生活的機會,更要多指導學生如何去觀察生活。
一、創設情境觀察生活
進入三年級上學期,我便抽時間組織讓同學們多做游戲,在游戲之前,讓孩子觀察同學們在游戲中的表情,動作語言,以及場面的氛圍,這些都可寫進作文中,而選擇游戲本身就是因為孩子們對它很感興趣,看著孩子們玩得盡興,滿臉都洋溢著笑容,發自內心的興奮,也可以感受到孩子們在這次活動中肯定有內容可以寫了,到了一定的火候。呵呵!我也暗自竊喜,來到教室,重溫剛才操場上玩耍的情景,讓孩子們自己用語言說出來,表達出來,然后動筆去寫,孩子們也再不用為難的眼神看著我啦,而是“刷、刷、刷”下筆如有神的情景,這一切真有一種水到渠成的感受。
二、提供環境,了解生活
在三年級下學期時,孩子們要真正的寫成長中的故事,可現在的孩子在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對成長中學會做某一件事的本領可謂是少之又少,根本沒有素材,哪有話可寫。再一次看到他們被難住了,我便在家庭作業中布置了:在家做飯,煮面,買菜,洗衣服……一系列的家務事,每隔一天回去做一件事,第二天就讓他們來到教室,而后開始寫下他們人生中經歷的眾多第一次,可愛的孩子們真正的做到了“我手寫我心,我心抒我情”,看到他們成長進步了真是無比高興!
三、觀察與聯想相結合
小學生天真活潑最富于想象力,只要我們正確誘發學生的聯想,使聯想與觀察有機的結合起來,學生感知到的事物才有神。平時在講讀課文教學中,多用投影,引導學生欣賞優美句子,啟發他們想象;多用錄音,借用一些與課文感情一致的音樂,與課文一起配樂朗讀。學生會有身臨其境之感,想象的翅膀會飛得很遠很遠。然后在腦際展現出一幅幅無限寬廣的圖畫。這樣寫出文章來才可能是內容豐滿,具體而生動的
四、通過眼鼻耳等真實感受法
首先眼睛觀察法,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看到的如實表述出來,例如:描寫春天的美麗,就有看到的五顏六色的鮮花,翩翩歸來的燕子,嫩嫩的小草等,孩子們都可以說出來。其次鼻子觀察法: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聞到的各種味道寫出來。例如:描寫春天的美麗,就有聞到了鮮花的什么香味。再次是耳朵觀察法:鼓勵學生把耳朵聽到的聲音和想象的情境寫出來,例如在春天孩子們聽到什么聲音,想到什么情境,都如實地記錄下來。最后用皮膚觀察法:就是鼓勵學生把自己感覺到的東西寫出來,例如在春天把春風吹在臉上和冬天的風進行比較,把春天的雨和冬天的雨淋在手上的不同感覺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