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的特色教學應該有一個什么樣的態勢?兒童的學習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境界?兒童的心靈之翼如何向著廣闊、智慧、愉悅的天空翱翔?這是我任校長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學校的好壞和校長最有關系,一個好學校必定有一個好校長。”那么作為一個省實驗學校的校長來說,學校有一個什么樣的特色,我應該如何改變學校“水土不服”的現狀情境,又如何改變“東施效顰”的尷尬局面呢?以下案例值得我們深思:
現象一
今年的五月份,接到縣局通知要求我校申報省特色課程基地,接到通知就安排了人員進行材料撰寫,資料整理,近于半月之久,所有申報材料到位,接下來就是60晉30,30晉10,10晉6,6晉4,4晉3,這樣折騰了又近半月。細想眼下,我們哪一個學校創建特色之火不是已成燎原之勢呢,藝術、體育、科技、書畫等特色特長是雨后春筍,興趣班、特長班開設更是匠心獨具。學校領導標新立異、想方設法、盡力施展著招數。為拿出精品顯示特色,A學校醞釀了一次社會匯報展示活動,可為如何出臺節目,拿出熱鬧、紅火的所謂的特色而煞費了苦心,于是匆忙指令幾位有專長的老師挑選組織一些學生集中培訓,戰前動員搞突擊,臨陣磨槍比才技。終于以人無我有的樂隊的浩大聲勢、人有我優的舞蹈隊的精彩表演……搏得到地方群眾的喝彩,得到了有關領導的拍手叫快。于是乎“特色建設初見成效”“特色之花又發異彩”等等報道不斷。
案例剖析
掩卷深思,我們校長一心朝著“追星”、“時髦”而去定位自己學校的“特色”,我認為這存在著認識上的偏差:
一是認識的膚淺。為提高學校聲譽,擴大社會影響,僅僅以組織個樂隊和舞蹈隊來展示辦學成果的話,筆者認為這種創建認識是表層的和膚淺的,如果把這類活動作為帶動全校開展藝術教育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把美育真正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那么,創造這種辦學特色的指導思想就是深刻的。
二是參與范圍的狹隘。真正的辦學特色應當是師生全員參加的、對學生發展能真正產生促進作用的活動。而該案例中涉及的僅局限于少數學生和部分教師參加,是不能對學校整體性工作形成推動力的。
三是持續時間的短暫。學生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是逐漸的,是一個過程性的問題。承載學生發展的活動內容,應當是持續時間較長,甚至要“固化”在學校的常規活動之中的。該學校特色其實是為裝門面搞突擊,這不能使學生在過程中得到真正的發展,當然也與特色創建的根本目的是背道而馳的。
五是發展的不平衡。特色學校必然會擁有一批特長學生,但僅擁有一批特長學生的學校并非特色學校。該案例嚴重違背了“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學生單一的技術提高了,文化意識卻淡漠了;個別學生得到了更優發展,其他同學卻只能望洋興嘆。目前大凡學校只是片面的追求著特色的單一,則使學校發展思路的變得很狹隘,抑制了學校的綜合發展和個性發展。
此外,片面地追求形式化,缺少完善的評價系統等等認識上的問題也就造成了特色創建的偏差。
現象二
安峰小學是一所百年老校。近年來,著力打造“山水之間“本土文化引領下的“放膽快樂習作”特色。放膽快樂習作是一種嶄新的作文教學方法,旨在開拓學生思路,根本改變了以往被動、應付、畏懼作文的情況,突破了以往僵化的教學模式,掃除人為障礙,鼓勵自由表達,讓學生在歡樂氣氛中寫作,體會到習作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需要,一種美的享受。“山水之間”本土文化引領下的“放膽快樂習作””是從應試作文向素質教學轉變的突破,使學生獲得較大的寫作空間,學生的習作熱情得到充分激發,學生內部言語得到激活,學生的創新個性得到充分發揮。“山水之間”本土文化引領下的“放膽快樂習作””是加強學生言語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辦法,它還兒童金色的童年,符合青少年心理特點,有利于培養和發展他們的個性。“小學個性化作文教學”兩手抓兩手都硬,一手抓“物質基礎”——言語的積累和訓練,一手抓“情感基礎”——個性情感的激發和調動。“物質基礎”和“情感基礎”好比是學生寫作的“雙翼”,缺一不可!“情動而辭發”、“情致而文生”。情感是作文的原動力,是言語的發動機。實驗證明:在個性化快樂作文教學中,一個個語言生動的句子就像山澗的溪水從學生的筆端潺潺流淌下來,一篇篇個性鮮活的文章就如一張張鮮嫩的臉蛋展現有我們面前。
1、編制校本課程。根據學校實際發展需要,學校組織編寫了校本特色教材和教學輔助讀本。學校先后編寫了《山水之間》、《作文三十六計》、《放膽作文同步訓練》等系列教材,為學校實施勞技特色教育提供了藍本。
2、開辟作文實景基地。學校根據特色建設要求,在校園中開辟了系列作文實景基地,構成“一基多面”的特色習作教學基地。作文教學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蘊含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學生從進校園就開始接觸作文,感受作文、思考作文、學寫作文,最后展示自己的作文。
3、開展特色活動。學校每年都要舉行特色節活動,作文節、誦讀節、讀寫大比拼等,都是學校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節目。學生的業余生活豐富了,學生的思維活動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激發了。
4、特色課題研究。目前,我校教師的研究課題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圍繞學校特色建設開展的。以研究課題深化特色建設已成為我們的指導思想。
作為省實驗小學,學校的特色理應更加凸顯。而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正在努力使每一項工作都成為學校的特色。當特色已不再明顯,學校不再以特色著稱,那么,我們的學校會進入了嶄新的一種狀態,期待……近期,我們在有關局領導的指導下,意識到了我們認識的膚淺、定位的淺表、發展的滯后,感受到我校的特色教育關注的僅僅是學生的知識與舉重技能,而忽視了學生體育精神與文化的培養與發展,于是又對此進行了重新反思與調整,提高了目標定位,確定了“由淺表潛入深層”“由少數擴展多數”“由技術走向文化”的發展目標與思路,在掌握舉重知識與技能的基礎上,我們將致力于傳承老校文化與弘揚女排精神,通過舉重文化環境的創設,科研活動的引領,唱響特色教育的主旋律。最后塑造一種校園文化、凝成一種學校精神來引領學校各項工作的實施與開展,讓崇高而樸實的“拼搏、奮進、團結、創新”的人文精神激蕩南小人才培養的靈魂,從而最終形成一種鮮明的辦學個性。
案例剖析
以上案例不難發現,盡管我們也在遵循著“特色項目——學校特色——特色學校”發展軌跡,但我們的創建工作也存在著迷惘和誤解。
1、我校在創建的初期過于追求形式化,視野狹隘,缺少價值例證的搜索。對特色學校的內涵理解淺表化、簡單化,正由于在創建過程中憑著對其的粗淺理解,以為把學校突出的、個別的“強項”或優勢表現出來就是特色學校,以為在幾次比賽中獲得佳績,就以為是特色創建有所成效,從而把特色學校創建當作了學校形象宣傳的幌子。
2、缺乏實際體驗與經驗,由于創建工作是時代應運而生的產物,毫無工作經驗可談,或經驗效仿,我們只是停留在惟書維論上,不乏出現紙上談兵,想當然地談論一些創建的宏偉目標與創建思路,從而出現了隔靴搔癢的現象。
我們片面地追求著簡單的傳授與訓練以及特色項目擴大而忽視了一種蘊涵的精神與文化的開發。我們現在認為我校的特色教育關注的不能僅僅是學生的寫作技能,而更應關注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與發展,否則,我們便會舍本求末,畢竟學生的精神世界將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我們要把我們的校園建設成為學生心智創新成長的精神家園。我們創建要重視校園歷史文化內涵的放膽、創新、卓越,最后打造一個個性的、發展的、多元的的特色模塊。同時,我們還得注意資源的積累、機制的完善、模式的打造以及在個學科、各領域的滲透和融合。
3、當然,學校特色創建也不能劃一地要求全校所有學生訓練同一項目,發展同一特長。這樣,學校特色是發展了,但是學生個性發展被遏制了。
策略與思考
隨著改革地不斷深入發展,我們步入了創建特色學校的行列。雖然,我們的探索剛剛起步,但也畢竟也遇到了風雨,在此,結合實踐粗淺陳述一下創建特色學校的策略與思考。
一、明確特色創建的內涵,打出特色學校的生長點
特色學校是學校整體改革的產物。創建建必須有嚴格的、科學的內涵。我們要以學校發展為本,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為學校人才培養規格而努力。我們要組建好創建機構,制訂好長期發展規劃,構建好特色發展戰略。以創特色為突破口和切入點,以點帶面,以核心帶全局,以局部帶整體,全面推動學校各項工作的規范化發展。我們只有創造性地運用一切條件和機會構筑好保障平臺,才能讓學校在新的機制、新的模式中運轉,才能讓師生在新的觀念、新的思路中發展。
歷史性資源是特色學校創建的源泉與基礎。在創建過程中我們善于對文化的積淀和歷史性資源進行審視,尋找好創建的著力點,打出特色學校的生長點。舉重是我校特色項目之一,我們在深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一步拓展學校自身特色項目的優勢,強化制度創特色、優化陣地創特色、深化活動創特色。讓學生在各潛能的開放和興趣的驅動下顯露自己的個性與特長。只有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思維碰撞和情感激蕩,才會讓我們的特色創建之路越走越寬。
二、重視學校人力資源開發,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是一個學校的靈魂”,是學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為此我們要積極貫徹“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理念。在為特長教師冒尖發展創設好環境外,更是加大廣大教師的培訓力度,使廣大教師掌握特色專業技能,熟悉學校特色工作的發展和落實。
如我校“拼搏、奮進、團結、創新”的校園精神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具備特色教育的能力和素質,要具有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適應性的能力,要有寬闊的胸懷、拼搏的精神、進取的信念、合作的意識等,一所特色學校的創建需要全體老師的參與和智慧,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創建工作得到很好的落實。
三、塑造學校文化環境,構筑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平臺
校園文化是學校魅力和個性的體現,校園文化的品位直接影響到教育環境的品位,影響到學校所造就人的品位。在特色創建過程中只有我們從細微處著眼,將學校特有的無形之精神文化與有形之物質環境有機結合,發揮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才會使人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其獨具特色的魅力。
校園物質文化環境是學校特色的外在體現,是一門隱性課程。我校在建設過程中就充分利用校園網,建立“特色建設”專題欄目,以網絡為傳媒,擴大信息化建設陣營。同時,我們更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互動與交流中吸收、融合有效信息,促進特色學校的進一步發展與完善。同時也設想通過網絡將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引發周邊學校的沖動和拉動。同時加強校園舉重文化等物質文化環境的營造。
四、以科研為先導,唱響特色教育的主旋律
構建科研先導的管理機制是創建特色的有力保障。在特色創建過程中,我們要加強科學研究,成立特色建設課題研究小組,我們要善于對發展過程中的問題進行研究,要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體系。只有對辦學特色進行科學論證、系統研究、反思調整,才會實現學校特色建設的目標。
課題研究是特色創建的有效途徑。學校通過特色學校創建課題的研究,培養學生,造就一支會研究、有作為、有貢獻、有特色、有聲譽的骨干教師隊伍是我們特色創建的一大目標。我們始終認為:我校的特色教育關注的不能僅僅是學生的知識與舉重技能,而更應關注學生體育精神的培養與發展,否則,我們便會舍本求末,畢竟學生的精神世界將影響著學生的一生。我們要靈活組織開展好各類研討活動,在活動中促進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開展,在過程性研究中謀取特色的長足發展。要爭取教育專家的幫助與指導,與兄弟學校聯盟,加強橫向聯系,促進切磋交流,共同謀求發展。
校本課程的開發為創建特色學校提供了新的源泉。我們要建立完善實施方案與計劃,要建設好學生發展的支撐教材。完善的考評與激勵機制是特色建設的推動力。我們要建立科學規范的評價操作體系,編制好相關檢測方案和細則,力求體現評價的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才能更好地體現出特色創建的宗旨。
創建特色學校是一個長期積淀、發展、進取、張揚的過程,我們相信:在機遇與挑戰面前,只要我們同舟共濟、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必將打造出獨特的整體風貌和顯著的育人效益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