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哲學視域出發,嘗試性地運用哲學方法,從新媒體、青少年社會化概念的分析入手,探討了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積極與消極影響,并揭示了二者的關系,以推動對這一問題研究的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青少年社會化;影響效果;發展路徑
一、新媒體、青少年社會化概念的哲學界定
我們之所以首先要從哲學角度界定上述概念,是基于當前學術界在使用上的涵義差異及哲學方法的嚴謹科學。關于新媒體、青少年社會化,當前學界在掌握和使用上各自從自己的專業方向和知識域出發給予了界定,由此產生了后來研究上的諸多分歧,概念是研究和爭論的原點,如果原點錯誤其研究結果可想而知。
關于新媒體,清華大學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出現的媒體形態”,明顯是從計算機技術層面所做界定并且不足以明確區分新舊媒體。新傳媒產業聯盟秘書長王斌指出:“新媒體是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以互動傳播為特點,具有創新形態的媒體”,對新媒體概念內涵與外延的確定也并不明確。從哲學層面看,概念往往揭示的是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盡管新媒體的具體種類或現實形態、方式多種多樣,但一定有其共同本質特征,這便是構成定義的根本所在。我認為,新媒體的具體種類或現實形態、方式是基于技術發展水平和狀況的,所以多種多樣且推陳出新,但其本質無非是一種通信工具或傳播溝通媒介。基于此可定義如下:新媒體又稱新媒介,是基于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數字廣播等機制,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數字廣播電視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腦、電視、手機、IPTV、MP3、MP4、MP5等實現個性化、互動化、趣味化和情感化的傳播方式。從技術水平看,部分新媒體已能夠實現精準投放,點對點的傳播。基于互聯網的有博客、微博、播客、電子書、電子雜志、RSS等;基于數字廣播的有數字電視、車載電視等;基于無線網絡的有微博、手機短信、手機彩信、手機電視等;基于網絡社區的有QQ群、BBS等;基于跨網絡媒體的有IPTV等。事實上上述媒體青少年都不同程度的接觸和使用,所以我們便以此為根據展開研究。
至于青少年的社會化,所謂青少年是指“從結束‘依賴性’的兒童期邁向‘獨立性’的成年期之間的一段過渡時期”。從生存年齡而言,是指8周歲到25周歲之前,一般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及社會青年。根據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青少年占我國人口總數的28.38%,青少年時期的特點是生理和心理都發生著劇烈的變化,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適應問題,處于明顯的社會化狀態,活動空間開始超越家庭而進入更廣闊的社會領域,基于獲得新的社會地位和扮演新的社會角色的能力與愿望,他們更急于與社會的溝通交流與融合,迫切希望實現自己與社會和他人的相互溝通與認知。這也正是他們熱衷、癡迷新媒體的個性原因之所在,而新媒體客觀上能最大限度的滿足他們的需要和愿望,成為連接他們與社會和他人的便捷、高效、經濟、自主的橋梁!青少年已成為我國新媒體的主力軍。
何為社會化?是指個體在與社會和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逐漸養成獨特的個性和人格,從生物人轉變為社會人,并通過社會文化的內化和角色知識的學習,逐漸適應社會生活的過程。青少年社會化是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這個時期是一個人適應社會、參與社會生活并在社會環境中走向獨立生存的黃金階段,在人的一生中起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作用。
二、堅持辯證法,一分為二看待和評價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事物內部都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以對任何事物都應采取一分為二的科學態度。一分為二就是要看到同一事物內部包含著的矛盾的兩個方面,既要看到積極方面也要看到消極方面,既不能全部肯定,也不能全部否定。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積極影響主要是:
首先,新媒體所提供和展示的豐富多彩的網絡社區,可豐富充實青少年的生活內容。這主要表現在青少年通過網絡社區,可使其學習需求、交往需求、娛樂需求等生活需求得到滿足,而且這種滿足在時間上具有及時性,在空間上具有廣闊性,在內容上具有豐富性,在對象上具有適宜性,這是其吸引和陶冶青少年的優勢之所在。
其次,新媒體所提供和奉獻的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可提高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實現對世界的認識。新媒體較之傳統媒體在信息傳播上,不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具有更多的優勢,在形式上既有視覺之美,又有聽覺之妙,在內容上天文地理人文、國際國內無所不包。隨著網絡的日益普及,網絡信息已成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查詢和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其主要方式,一是采用常見的搜索引擎網站,如百度、Google等,二是采用網絡信息瀏覽,豐富多樣的網絡信息,多姿多彩的頁面,在瀏覽網頁時一些相關鏈接的自動生成,令人往往應接不暇,收獲多多。三是信息檢索方式,它是一種基于查詢和提問的查詢方式,它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信息表達和公共話語空間,既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與主張,又可實現與他人的信息共享。四是通過網絡新聞,將影響巨大的“天下大事”一覽無余,在空間范圍上涵蓋國際國內,天上人間,在內容上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及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使青少年真正達到了“一機在手,天下大事無所不知”,極大的促進了青少年對世界的認識和把握。網絡新聞是青少年現今最主要也是最喜愛的認識世界的路徑。
再次,新媒體所具有和展示的時尚靈活的交往方式,有利于青少年廣交朋友,融入社會,提高社會化程度與水平。通過新媒體,青少年廣交朋友、融入社會的愿望與追求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和經濟的束縛,從而使青少年的社會化程度與水平得到鞏固和提高。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其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喜歡熱鬧、逃避孤獨、結朋交友的生活愿望與追求。特別是我國“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下所誕生的獨生子女,因“同輩”或“伙伴”人數較少而缺乏合適愜意的交往對象,大多數青少年處于“學校——家庭”兩點一線而不是“學校——家庭——伙伴”多維廣闊的活動空間中,這對他們交朋結友、融入社會構成了嚴重的阻礙。而新媒體正好破解了這一困境,網絡為青少年搭建了一個多維立體交往互動平臺。時下比較流行的社交類網絡社區是青少年喜歡光顧的場所,諸如即時通訊、個人空間、博客、微博、電子郵件、論壇、BBS及社交網站等交往方式,其經濟、自主、自由、快捷的人際溝通交流功能是青少年對其青睞有加的主要根源。
最后,新媒體所具有和展示的自由快活的網絡娛樂功能,可滿足和擴展青少年的奇思異想,促進和幫助青少年不斷超越自我。當前,新媒體所具有和提供的娛樂功能是青少年癡迷熱衷之所在,以網絡音樂、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文學為載體,形式多樣異彩紛呈的娛樂內容,最大限度的迎合和滿足了青少年令人匪夷所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他們可構筑并置身于純粹的自我世界,更充分地進行自我表現、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三、分清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擺正積極影響與消極影響的關系
唯物辯證法認為,任何矛盾都包含兩個方面,是由兩個方面構成的。其中必有一個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著決定性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另一個方面處于從屬地位,就是矛盾次要方面。矛盾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性質。它們作為同一矛盾的兩個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彼此不同,不能替代,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并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就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效果而言,不可否認客觀上存在許多消極的影響,但從總體看,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影響是積極影響遠大于消極影響,所以對新媒體應給予肯定和保護,千萬不能因噎廢食,禁絕青少年對新媒體的接觸和使用。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的消極影響最明顯的有下列兩個表現:
首先,新媒體所具有的機械的信息搜索與計算功能等人工智能,會降低青少年對問題積極探索、認真思考的興趣和努力,從而降低青少年的思維能力和水平。如在沒有新媒體的傳統時代,許多青少年遇到難題時,第一行為選擇是向老師請教或與同學一同探討,在這種人與人的溝通交流過程中,人會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極度活躍,各抒己見,彼此爭論,它對人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包括思維力的提高、知識的增加及其人格的升華等。但在新媒體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許多學生的第一反應是網上搜索。這種行為方式雖然可以在極短時間內找到答案,但畢竟是一個缺少情趣與互動的機械的解題過程,思維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自主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水平沒有提高,而且所得知識很難在頭腦中內化扎根,許多人關掉網頁就可能將相關知識忘得一干二凈。長此以往,許多人就會成為借助新媒體什么事都知道宛如一部活字典的“知道分子”而不是“知識分子”,沒有人認為會查字典就是“知識分子”。至于品德的砥礪與完美、心靈的碰撞與凈化、人格的洗禮與升華及其思辨力、靈感的培養與發展等,這些只有在人與人的傳播溝通與交往互動中才能實現的人的發展,在新媒體那里是根本不能實現的!
其次,新媒體中所充斥的網絡色情信息的誘惑增加了青少年超越和踐踏道德與法律的危險,可能使一些青少年成為“壞孩子”。網絡色情如今是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只要你上網,它就像膠水一樣的會黏住你。隨便打開國內幾大門戶網站,各種充滿挑逗意味的標題就會映入眼簾,各種令人心旌搖蕩情亂意迷的畫面就會頻頻閃現。成人尚難抵制誘惑,更何況是涉世未深不諳世事的青少年?新媒體是科技進步的象征,但不是文明進步的象征,它們之間不能簡單直接畫等號。這也正是網吧規定“未成年人不得入內”的一個重要原因。諸多調查研究結果表明,一些青少年的性幻想及其自慰、對異性的不道德的性挑逗或者違反法律的強奸行為,與其所訪問和接觸的不良色情網站與信息密切相關,事實上他們就是網絡色情信息的受害者和犧牲品!
所以,我們絕對不能忽視新媒體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而任其自由泛濫,尤其重要的是要防患于未然,采取堅強有力的措施如政府監管、媒體自律、提高青少年傳媒素養等,防止消極影響的擴大與蔓延,確保新媒體對青少年社會化正面影響的生成與擴展,最終使其成為“四有”新人!
參考文獻
[1] 王劉威.《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教育探
索,2013.01
[2] 姬文芳.《網絡虛擬社區對青少年社會化
的影響研究》.中北大學,2013.06(08)
[3] 周含.《互聯網對青少年社會化的積極影
響》.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1.11
[4] 肖良生等.《新媒體對青少年心理成長的
影響與對策》.少年兒童研究(理論版),
201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