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家托爾斯泰說過:“如果一個教師僅僅熱愛教育,那么他只能是個好老師,如果教師能把熱愛事業和熱愛學生相結合,他就是一個完美的教師。”可見做一個完美的教師愛學生是多么的重要,而真正的愛學生,首先就要愛那些后進學生,走進后進學生心里,挖掘后進學生心靈的需要,從多個角度、多層面適應學生,讓學生擁有自信成功和快樂!本文作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對如何轉化后進生做如下探討。
關鍵詞: 班級管理;心靈溝通;轉化;后進生
一、信心和信任是縮短距離的前提
在后進生的內心深處,都想上進,都想表現積極些,也都想得到周圍人的關注,但由于種種原因的存在,他們不能做到表里如一、始終如一,嚴格要求自己。我們在工作時,要時刻體現出對后進生的信心和信任,在心理上主動與他們拉近距離,只有這樣才會使師生的心靠的越來越近,讓師生的關系越來越和諧。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對小學生作了一次所謂的學習潛力測驗。然后,隨機地在各個班抽取少數學生,故意告訴教師說,他們是班里最有發展潛力的學生,并要求教師長期觀察,但不要告訴本人。8個月后發現,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學進步快,并且在感情上顯得活潑開朗,求知欲旺盛,與老師的感情也特別深厚。原來,這一項心理學實驗所提供的名單純粹是隨機的。他通過自己“權威性的謊言”暗示教師,堅定了教師對名單上學生的信心,調動了教師獨特的深情,教師通過眼神、笑貌、嗓音,滋潤著這些學生的心田,使這些學生更加自尊、自信、自愛、自強。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羅森塔爾效應”。由此我們可以發現教師信心和信任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牢固樹立后進生也是人才、也能成才的堅強信念,對他們充滿信心和信任。只有這樣,在與后進生接觸的過程中才會真正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尊重和對他們成才的期待,他們就會很自然地產生肯定的傾向、愉快的心情,消除對教師的抵觸情緒,愿意對老師講真心話,愿意接受教師的幫助和教育。也只有這樣,后進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學習熱情才能油然產生。同老師的教育產生良性循環。達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境界,所以對后進生充滿信心和信任,這是轉變后進生的前提。
二、因地制宜,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是縮短距離的保障
1.打造良好班級環境縮短距離。班級環境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物質環境即為班容班貌。班級的每個角落都要給人以美的感受,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無論是種植花草樹木,還是懸掛圖片標語,或是利用板報廣播,我們都將從審美的高度深入規劃,以便挖掘其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終連學校的墻壁也在說話。”因此我們要做到讓學生來到教室就感受到文化的氣息,身心愉快,激起愛班愛校的熱情,讓有限的教室空間成為無限的教育資源,并作為圓心,輻射開去,影響學生在學校、家庭甚至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而使學生從中得到教育和心靈的凈化。
2.多層次多角度,平等溝通縮短距離。第一,多用鼓勵。來自學業的失敗,使后進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認為別人也看不起自己,經常挨老師的批評,在同學老師和家長面前總覺得低人一等,處處表現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勵,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后進生談話時,如果表揚他幾個優點,他馬上會神采飛揚。再看到你時一定會主動向你問好,如沐春風。
第二,利用身體語言縮短距離。人與人溝通有很多種形式,除了言語溝通,還有一種較重要的就是身體言語溝通。如:喜怒哀樂、一種目光、一種姿勢、一個動作等等。心理學家經過嚴格的觀察發現在人際溝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過無聲的身體語言實現的。身體語言在人際溝通中有著口頭語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為身體語言所傳遞的的信息是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是無法掩飾的。我們知道,表面上后進生可能對很多事都顯得滿不在乎,其實內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時教師一個細微的動作可能增強了后進生的自信心,縮短了彼此的心理距離,也可能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產生一些消極、抵觸情緒。因此在與后進生溝通時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動作,使其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這也是縮短與后進生距離的有效途徑。
第三,以活動帶教育,讓后進生自我轉變縮短距離。各種活動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還能培養學生勇于拼搏、不甘落后的積極心態,所以要積極鼓勵后進生參加活動,通過認真組織和細致地做工作,指導后進生參加各項活動,,發揮后進生的長處和作用,為他們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讓他們從中體會拼搏的艱辛,品味成功的苦與樂,讓他們在活動中喚醒自己、反思自己、發展自己。逐漸樹立自信心,達到自我轉變。從而進一步融洽師生關系,縮短距離。
三、家校共建形成合力開展教育是關鍵
班主任一人的力量在做轉化工作時是遠遠不夠的,所以要善于利用周圍人的力量,集他們的智慧融入到班級管理中,要發揮社會、班干部、班集體的作用。轉化后進生要上下一致,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家長的認識要一致,步調要協調,要有共同的目標和信心。同時要加強家庭家校配合,老師要傳授給家長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與他們達成教育孩子的共識,力爭與家長、孩子站在同一角度上,共同為孩子的發展制定目標,保證孩子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在班級中實行師生結對、生生互助等形式,保障后進生生有困惑時有處傾訴,及時得以疏通和關注。使后進生感到老師、同學、家長和他站在一起,在內心深處時刻關心著他、愛護他,從而縮短彼此間的距離,達到轉變。
同時也要看到后進生的轉化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后進生在進步的過程中及易出現反復,這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無論怎樣,只要教師與后進生的心靈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愛動其心,以言導其行,以活動帶動其發展、以頑強的毅力、耐心細致的工作服務,后進生一定會改變現有的行為,他們的轉化工作會取得一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