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的經驗。”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角色的定位必須適應新課程的基本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關鍵詞: 教師角色;角色定位;初中數學
教師是課程改革的主體,是課程實施過程中最直接的參與者,新課程改革成功與否,與教師是否適應新課程關系密切,新課程的實施過程就是教師進行角色轉型的過程.新課程實施效果如何,主要取決于教師對自身角色的正確認識和角色的有效轉型.教師的角色轉換問題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問題,它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條件.新課程改革引起的教育觀念、教學習慣、教學情境以及新的學習方式的變化,期待中學數學教師改變自身的角色行為。
一、構造開放的教學環境,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
第一,開放教學目標。在整個課堂教學的進程中,根據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學生的多樣性需求和各種因素的變化,適時做出目標的調整。教師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的時候,既要考慮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又要考慮到德育目標、情感目標。第二,開放教學內容。學習的內容應當具有一定的廣泛性、針對性和選擇性,使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中學有所得,在原有的起點上得到發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學習的內容還要向學生生活實際和生活經驗開放,培養學生綜合實踐的能力。第三,開放教學過程。要向學生的課程表現和實際需要開放,教師要抓住學生在教學推進過程中不斷表現出的思想火花、所思所想、甚至是喜怒哀樂調整教學,激發學生的數學熱情,營造樂于探索的課堂氣氛。第四,開放教學時空。教學時間更要富有彈性,根據教學的性質和任務,將有些課設計成長課或短課,活動課或實踐課,并可以將傳統的教學空間拓展到室外的大自然和社會中去,讓學生在欣賞大自然的美麗景色中獲得數學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美學角度掌握數學知識,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應用數學知識。第五,開放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要使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多樣化,并能夠靈活運用,適合于教學目標,適合于教學情景,適合于學生的發展。第六,開放教學結果和教學成果。有些課不一定要教師來告訴學生答案,完全可以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有些課甚至不必總結,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對學生產生真正深刻的啟發。第七,開放教學評價。明確評價的目標,使評價手段方法多種多樣。特別要注意評價的及時性、針對性和激勵性。掌握評價的時機,那怕是一丁點進步,我們都要抓住時機,不分場合進行激勵性評價。特別注意在批評學生的時候,更要學會用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進行批評和教育,讓學生在教師的呵護下不斷求知、成長、發展。
二、課堂教學需要謙虛的探究者
新課程重視了學科知識的交叉、綜合和滲透,這對于向來認為“隔行如隔山的學科型教師來說,的確是一個挑戰。怎么辦?教師只有轉變觀念,轉變角色,從一個教人者轉化為學習者,轉化為和學生并肩的共同探究者,在共同探究中共同發展。曾碰到這樣一道題目:生物學指出:生態系統中,輸入一個營養級的能量,大約只有10‰的能量能夠流動到下一個營養級,在H1→H2→H3→H4→H5→H6這條生物鏈(Hn表示第n個營養級,n=1、2……6)要使H6獲得10千焦的能量,那么需要Hn提供的能量約為( )千焦。這道題,從純粹的數學角度來看,沒有太大的疑問,可當時,就有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道題,從數學角度來看,是對的;可從自然角度來看,卻是錯的。因為在食物鏈中上一個營養級能量不可能會有那么多能量傳遞給下一級。說完,還錚錚有詞地舉了個例:如兔吃草,狼吃兔,那么草中就不可能會有那么多的能量傳遞給狼。聽他這么一說,很多學生都說:“對呀,數學怎么會與自然矛盾呢?”教室里就象砸開了窩,議論紛紛。我索性放下講義,和學生一起探討起這個問題來,最后,在師生的共同研究下,我們終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由此可見,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虛心地融入學生中間,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探究,不僅可以掌握數學本學科的知識,還可以拓展到生物的、經濟的、環保的、社會的等多學科的知識。這些跨學科、泛學科的知識的確是教師不曾擁有的。事實上,教師比學生知道得多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那個神話早已被學生打碎了。如果教師再去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地位,只能被新課程無情地淘汰。可見,教師只有確立與學生共同探究的角色,才能與學生一同成長,與新課程一同成長。
三、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快樂
在新課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學生是學的主體,是教學過程中學習任務的承擔者,是認識的主體,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質疑探索的意識。為此,教師應充分利用數學本身具有的邏輯特點,運用直觀性、過程性等教學原則喚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為學生提供形象直觀的素材,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充分實踐、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問題串”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并且給出了“讀一讀、做一做、想一想、試一試”等諸多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教學中還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勵性的語句,增強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對于那些知識結構恰當、問題難度適中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經過討論、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學習是好的方式。經過討論后,教師一定要給出結論,否則收不到預期的效果。但是,討論交流要用得恰當,對于那些難度較大,討論要花費很長時間。
總之,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中學教學教師極早認清未來教育中,社會對教師角色的期望,作好角色轉變的準備。將有利于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確保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第一流的教師,才會有第一流的教育,才會出第一流的人才。當代的中學數學教師的職責和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而對于教師角色的正確定位,在時代的浪潮中,正如鎮舟之石,其意義是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