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日益增多的知識和傳統,幾千年來都是教師傳遞給學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便產生了嚴格的權威的、學院式的紀律,社會本身就是建立在嚴格的權威原則之上的,這就在教育領域建立了具有權威性的師生關系,這種權威型的師生關系賦予了教師的絕對“權威”,并最終造成了師生之間關系的“情感阻隔”。米德的后喻文化給我們轉變教師“權威”角色提供了一種思考范式,在劇烈的社會變革面前,教師應該反過來向學生學習,通過交流與對話建立一種可以進行實質情感交流的師生關系。
關鍵詞: 教師權威;后喻文化
一、教師“權威”角色轉變的急迫性
師生關系是教育關系中的一個重要關系,它貫穿著教育過程的始終,蘇霍姆林斯基說:“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在于教師不善于和學生交往。”[1]在此,我們可以看出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1、傳統的“權威性”師生關系。在中國,由于我國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天、地、君、親、師”,“師道尊嚴”等古訓一直讓我們仰止于教師的尊嚴。這些傳統觀念是我國漫長的宗教禮法制度在教育上的體現和反映。在西歐的中世紀,傳教士曾經是知識的化身,被當做世間一切知識的所有者、托管人和保管人,教育幾乎在他們的控制之下。這種教育除了需要傳遞宗教教義之外,通常還要用來培養書記和行政人員、醫生和建筑師、天文學家以及數學家。在這里,傳教士就是教師,就是絕對權威。
2、教師“權威”角色造成師生“情感阻隔”。教師的絕對“權威”會造成什么問題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德國教育家同時是“教師中心論”的代表赫爾巴特的一段話:“最初兒童有一種處處驅使他的不馴服的烈性,這是不守秩序的來源,管理就是要造成一種守秩序的精神。要通過管理在兒童心中必須準備起來權威和愛。人心屈服于權威,實現權威的途徑一經達到之后,我們要越過管理而談教育本身了。”[2]從這話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管理優先于教育、服從優先于教育,也就是在談教育之前,我們必須馴服學生,使學生首先學會服從,這樣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就會產生“代溝”,造成師生之間的“情感阻隔”。
3、對教師“權威”重新進行定位。在學校產生之初,教師的“權威”地位就確立了。總的來講,當前教師的作用正在發生變化和改變,權威式傳遞知識的辦法正在通過花費更多的時間來判斷學習者的需要,推動和鼓勵學生學習。人們大面積的正在意識到教師絕對“權威”地位必須改變,“對于傳統學校里那種權威式的傳授知識的方式要進行重新評價,這就是說,要減少強加在學生身上的束縛(紀律、練習、考試)。學習者可以在小組中和在互相討論與課堂討論中,獲得知識。”[3]
二、后喻文化與教師“權威”
1、“后喻文化”的概念。“后喻文化”是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所提出的,她在《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三個概念。這三種不同類型文化的劃分將反映人類生活的歷史階段。“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而是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4]后喻文化其實就是指在傳統文化中處于受教化者地位的晚輩,在現代化社會中對其長輩充當教化者的角色。當今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種典型的后喻文化時代。
2、“后喻文化”與教師“權威”地位的瓦解。第一,多元的文化背景使得學生是一個教師學習的對象。隨著經濟和社會的變革,社會的開放性和人們的交融程度在提高,我們的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和地區,教師此時就要采取文化回應教學策略,也就是承認課堂中存在的文化差異并且堅持以下幾條原則:通過付出時間和表現出對學生的興趣,向所有學生顯示對特別學生的關心;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去調和不同文化形式的差異;傳遞“你看重所有文化帶給學校和社會的價值;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提供交流與合作的機會。學生其實知道的是很多的,他們是教學資源的寶庫,我們的教師要放下架子,要有甘當學生的學生的精神,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是能夠做好的,并且做的是非常好的。
第二,推崇平等對話、進行實質性情感交流的師生關系。在權威型師生關系下,教師是話語霸權的占有者,向學生傳授和灌輸知識,壓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潛能的發揮。即使出現了師生間的“對話”,兩者也常常處于嚴重不平等的地位,學生不敢對教師的權威發難。而實際上學生也是可以成為話語權的占有者的,就像在米德的《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問題的研究》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即使在不久以前,老一代仍然可以毫不遜色地訓斥年輕一代:‘你應該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我曾年輕過,而你卻未曾老過。’但是,現在的年輕一代卻能夠理直氣壯地回答;‘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是年輕的,而你卻從未年輕過,并且永遠不可能再年輕。’”米德認為,要解決兩代人之間的對立與沖突,就應該讓兩代人進行交流,而這種交流應該是一種對話。現代的師生關系就應該是交流的、對話的,對話其本質并非用一種觀點來反對另一種觀點,也不是將一種觀點強加于另一種觀點之上,而是改變雙方的觀點,達到一種新的融合并達到共贏的境界。對話不是對對話中的對立面的輕視和壓制,而是一種開放的、公平的對話,真正的對話總是蘊涵著一種伙伴關系或合作關系。因此,師生之間的對話其實就是一種伙伴關系。
三、總結
魯迅先生在《我們今天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寫道:“本位應在幼者,卻反在長者;置重應在將來,卻反在過去。前者做了更前者的犧牲,自己無力生存,卻苛責后者又來專做他的犧牲,毀滅了一切發展本身的能力。”教師就像學生的父母一樣,對學生而言是長者。對于未來,重點應該放在學生身上,因為未來終究是他們的。
參考文獻
[1] 彼得羅夫斯基.集體的社會心理學[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174
[2] 張煥庭.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267~297
[3]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
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
社,1996:172
[4] 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
關代溝問題的調查[M].河北:河北人民出
版社,198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