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半壁江山,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是對學生進行語文素質訓練的主要陣地。寫作水平和寫作能力的高低,是一個人能否較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及其語文素質的綜合體現。
關鍵詞: 作文教學;探討;方法
一、注重學生的發展個性
寫作是一項具有較高個體性、創造性、綜合性的活動,一般學生的作文總是難以擺脫既定方向和傳統觀念的束縛,基本上都是見人所見,想人所想的思維定勢。如何讓學生打破這種常態,展示富有個性的見解與體驗,寫出新穎、獨特、深刻的好文章?我認為,在文本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動心動性的真思,培養、訓練學生的語文思想,能夯實寫作基礎。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求新、求異能力,推陳出新,創造出新的形象、新的意境,寫出新的觀念。我們可以從語文教材中積累材料,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加以靈活運用。
二、引導學生閱讀與儲蓄
儲蓄的途徑很多,生活和閱讀這兩種必不可少。筆者認為,對于作文水平差的學生來說,缺乏的是可炊之米,閱讀的儲蓄比生活更重要。“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一個人的精神發展史。”沒有精神的儲蓄,何來精神的展示。光有生活的儲蓄,沒有閱讀促使精神的發展,沒有閱讀中感受的諸多體驗,要把生活體驗用語言文字展示出來是很困難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讀可幫助人們認識生活,提高觀察、分析和理解生活的能力。閱讀給學生展開了廣闊的“智力背景”,改變“后進生”,“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范圍”,“誰不善于閱讀,他就不善于思維。”“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蘇霍姆林斯基早就對閱讀有了清晰的論述,這些理論給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更給作文教學指明了方向。重視閱讀,重視閱讀指導,讓學生多儲蓄,不僅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前提,也是學生智力發展的前提。“功夫在詩外”說的是作文的道理。
三、積材,是作文的關鍵
寫作材料是寫作的依據,是學生寫好作文的基礎。所謂“積材”,就是積累。寫作的材料,它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積累好詞佳句,二是積累寫作內容。“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的抄襲現象,在中學生的寫作課堂上,隨處可見。這主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腦海記憶里缺乏寫作的材料。積累寫作的材料,并非一天兩天所能夠辦好的事情,要靠學生自覺的、長期性的語文活動才可以做好的一項艱巨工作。首先、親近生活、積累素材。天地自然、日常生活中蘊含著無數可描可寫的事物,世間萬物,處處變化運行著可歌可泣的現象。要引導學生面向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關注生命,熱愛生活,讓生活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成為永不干涸的一泓清泉。“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皆文章”,要把學生引向他們自身生活更廣闊、更深入、更真實、更繽紛的世界,讓他們用眼睛去觀察、用身心去感受,用激情去探索,積累豐富的素材。積材的另一個有效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課外大量的閱讀。大量的事實證明,閱讀是增長知識的有效辦法之一。要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特別是寫作能力,光靠教材的閱讀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外閱讀方法上,可以采取自由閱讀和定向閱讀相結合。自由閱讀,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閱讀作品。定向閱讀,由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以及某一寫作單元的目的和要求,確定閱讀作品目錄。要求學生在閱讀中摘抄妙文佳句,多作一些筆記和卡片,這對增強學生的詞匯量,激發思維,豐富語言,大有好處。教師還應要求學生每個學期背誦一定數量的現代詩歌和古詩詞,這對增加學生對名言、警句積累也有重要的作用。此外,要求學生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任何形式的作文都是思維的表現,因此一切作文訓練都必須伴隨著思維訓練。首先,要注重加強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一是思維獨立性的培養,要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問題、發現問題、分析與解決問題的習慣。二是思維深刻性的培養,要培養學生作文審題、立意、選材中透過表面現象揭示事物本質的能力。三是思維廣闊性的培養,引導學生用全面的觀點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既抓住問題的主要方面,又不忽視事物的重要細節。四是靈活性的培養,讓學生養成辯證思維的良好習慣,形成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去思考問題的能力。同時更要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思維方法。一是逆向思維法,即從與材料內容或題目相反的角度去思考,一反傳統看法,想出與之相對或相反的觀點。運用逆向思維審題構思,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班門弄斧,通常用來比喻和諷刺那些不自量力,竟敢在行家面前顯示自己本領的人。如果運用逆向思維,便可以從中演化出“班門弄斧又何妨,這種膽識和魄力不正是改革中每一個成功者所必有的嗎?”這樣的見解常能使人耳目一新。二是多向思維方法,即從材料或題目的內容多方面去闡述,注意對事物的正面、反面、側面、縱橫等諸多因素進行綜合考察,從而寫出別出心裁的文章。三是外向思維,即思維從自己思考的領域推向別的領域,再從別的領域得到有益的啟示,獲得信息再反饋回來解決本領域的問題。
五、作文批語要有較大的可接受性
批語只有真正被學生接受了,才可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它在多大程度上能被學生接受,就表明它在多大程度上可能會發生作用。因此,批語的可接受性是有效性的前提。批語的情感性與可接受性是相互聯系的,滲透著教師的積極情感如誠摯的理解,關心、鼓勵與期待的批語,學生無疑樂于接受。除此以外,批語所用的語言要明白易懂,便于學生充分理解、領會教師的用意,批語的表達方式、語氣、措詞等要顯示出對學生的尊重,忌嚴厲的指責、尖刻的批評與武斷的命令。當然,批語更要考慮學生的個性特點。即使多數作文中存在著普遍性傾向,批語道來也應因人而異。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不要只顧學生作的文,卻忘了作文的學生。”
參考文獻
[1] 劉小英等.《談新時期的語文教學》.《中學
語文教學參考》,2013
[2] 萬白君等.《積極培養學生良好的寫作習
慣》.《今日語文教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