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是語言的基礎,賦予語言生命。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應該結合教學的具體內容,用對比、介紹故事背景等方法,滲透語言文化,加強學生對英語詞匯、句式的理解,可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
關鍵詞: 小學英語;教學;語言文化
每種語言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包含了一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價值觀念和傳統習俗等。在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教授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加強英語國家文化的滲透。這樣,學生才能準確、得體地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學實踐證明,滲透背景文化,可以提高語言應用能力,語言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加深理解,應用起來也更加得心應手。
一、滲透背景文化,提高應用能力
英語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陣地,也是滲透背景文化的主要場所。教學可以從生活用語中,提高文化背景意識。中國是禮儀之邦,維系在儒家思想下,重視尊卑、長幼關系,而英語國家和我們截然不同。比如,英美國家的長輩與晚輩、學生與老師之間直接稱呼對方的名字表示親切,這在我們國家會被認為不禮貌。語言習慣受文化的影響。英美國家在見面打招呼時的常用問候語有“Hi”、“Hello” 、“How are you?”、“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等,這是英語的語言習慣。中國打招呼是“您上哪兒啊?”和“您吃了嗎?”等等。遇到這樣的教學內容時,可選取幾組國外親人、好朋友見面打招呼的視頻在課堂上反復播放,讓學生觀察、討論、思考。教師要適當地引導學生認識英語國家的一些有關個人的話題如“Where are you going?”會被視為對個人隱私的侵犯,而“Have you eaten yet?”則會被誤以為你要邀請對方吃飯。學生了解后對英語問候的習慣和句式掌握起來就容易多了。“What’s your name?”在教材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而英美國家的習慣,是用“I’m…”引導對方說出自己的名字。問及姓名,一般也只說“May I know your name?”如果使用“What’s your name?”對方會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在應答“Your English is very well.”時,西方人擅于表現,面對贊美會欣然接受說:“Thank you.”而中國人以謙遜為美德——“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這往往會被誤解為你在懷疑他的判斷力,使對方不悅。了解了英語國家的口語習慣,在交際中學生就比較容易地表達出“純正、地道”的英語。
二、滲透風俗文化,開闊學生視野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淀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Book4 Lesson25 My Favorite Colour中有些既是姓氏又是顏色的單詞,如:“White”(懷特/白色)、“Black”(布萊克/黑色)、“Brown”(布朗/棕色)、“Green”(格林/綠色)等,教師可以提前告訴學生。不同的國家都有著不同的風俗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紅色是吉祥、喜慶的象征;而在美國,紅色代表著暴力、危險。中國,有白色月亮的中秋,是征伐不義和處死犯人的季節。而英語國家白色象征著高雅純潔,于是就有了white wedding clothes(婚禮服), white men(高尚的人)。這些風俗習慣也是學生所渴望了解的,不同的文化帶來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可開闊學生視野。
文化包含著宗教,同時宗教也影響著文化,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Book4 Lesson10 First,Second,Third 在拓展環節,可增加以下內容:“星期一在中國是一周的開始,而英語中周日是星期的第一天”,學生感到很好奇。這時教師可告訴學生,中國受傳統數字文化的影響,把‘一’視為開始;而西方屬于宗教文化,耶穌在周日復活,這一天對基督徒來說,非常重要。因此,他們把周日定為一周的開始。“Sunday”這天做禮拜,有神圣、歡樂之意,所以最漂亮的衣服可以說成“Sunday”或“Sunday best”,而星期五“Friday”是耶穌受難日,因此就有了“Friday face”(愁眉苦臉),“Black Friday”(災難的一天)。通過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文化,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化內涵的理解,也豐富了學生的詞匯。
三、滲透“節日文化”,提高文化意識
每個節日背后都有不同的歷史典故,包涵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教師組織學生在喜聞樂見的“節日文化”主題活動中感受西方文化。宗教在西方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形成英語國家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隨著中西文化間的深層交流,節日也作為“舶來品”涌入彼此的國家,如“感恩節”、“圣誕節”。
中國孩子對外國節日并不陌生,但對背后的故事卻知之甚少。教學可以增加以下節日文化:冀教版《小學英語》教材Book7 Lesson25~31介紹西方的重大節日——圣誕節。這是人們紀念耶穌誕生的節日,傳說這天圣誕老人會坐著載滿禮品的雪橇到各家,把禮品裝進孩子們掛在床頭上的襪子里,給人們送來溫暖和祝福。通過圣誕節背景故事的滲透學生的情感發生了很大變化。學生在唱《圣誕頌歌》時,深切體會到了節日的寧靜與祥和,唱著《鈴兒響叮當》,感受到了親情和友情。
節日自然少不了禮物,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收禮物時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會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西方,人們對送來的禮物,一般要當面打開并稱贊一番,這樣送禮物的人會很高興。在課堂上,創設情境,安排學生表演中國人與西方人在收到禮物時的不同表現。通過表演,學生切身體會到不同的文化,感覺出不同的風俗習慣。
總之,英語語言背后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一門語言,不但要學習它的詞匯和句型,更要掌握、了解、吸收它的文化,懂得它的價值和思維方式,把枯燥的語言賦予生命,把我們的學生變成熱愛英語的“小天使”,把枯燥無味的課堂打造成學生享受世界“文化大餐”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