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的題目,有的是課文的中心,有的是課文的主要內容,有的是課文的主要人物……它對我們老師的教學和學生的閱讀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果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用好課文的題目就可以幫助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少走不少的彎路,起到好的教學效果。下面我利用三篇課文來談一談,我是如何利用課文題目來達到教學目的和引導學生閱讀的。
《四個人和一個箱子》課堂實錄(部分)
老師板書題目《四個人和一只箱子》
課文三遍讀后(自由讀、同桌讀、四人小組讀)
師:請同學們畫出文中描寫這四個人語言、動作、外貌、心理活動的句子,反復讀幾遍,看看這是四個怎樣的人。
生:這是四個(守諾言的)人。“我們答應過他”
生:這是四個(有責任感的)人。“我們一定要把格拉夫的箱子搬回去”
生:這是四個(愛財的)人。“我能保證你們能得到豐厚的報酬”
生:這是四個(團結一致的)人。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這是(有過懷疑同伴,有過分歧,甚至爭執、動武,但最終團結一致的)四個人。
師:何以見得?
生:從這一句話可以看出:“然而比沉默更糟糕的是,在他們的腦子里,反反復復的出現了對家庭和親人的思念,對叢林和死亡的恐懼,甚至對同伴的懷疑。”
師:請同學們反反復復讀一讀這一句話,試一試看能否四人小組互相配合再現一下當時的情景呢。(七八分鐘后)
生1:抬著這個箱子什么時候才能走出這個叢林。我想家了,真后悔離開他們,咱把它扔了吧。
生2:不行,麥克,難道你忘了對格拉夫的承諾。
生3:是啊,我們答應了格拉夫要一起把這個箱子搬出去的。
生4:對,走出叢林我們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報酬。
生1:可是我害怕,我已經用盡了力氣。我不能為了豐厚的報酬把命丟在這里吧。你們不走,我自己走。
生2:麥克,看看路邊這些孤身旅人的白骨吧,你離開我們,一個人能安全走出去嗎?我們向格拉夫發過誓,我們一定要遵守我們的諾言。一起走出去。
生3:是啊,我們絕不能分開。
生4:對,麥克,要相信我們的力量。只要我們團結在一起就一定能走出去。
(這里有一些同學七嘴八舌的補充,與以上同學的發言大同小異)
師:這四個人在叢林中遇到了饑餓、困乏、恐懼等困難,但他們最終為了信守自己的諾言,團結一致走出了這片危難重重的叢林。
師:這是一個怎樣的箱子呢?
生:這是一個(沉重的)箱子。“一只沉重的箱子似乎是一根無形的鞭子。箱子很重。他在箱子里裝滿了東西。”
生:這是一個(拯救了這四個人的生命的)箱子。“我們的生命,這就是我們所得到的東西。”
生:這是一個(鞭策著四個人不斷向前走的)箱子。這是一個(當這四個人想要各奔東西是把他們緊緊地拴在一起的)箱子。“當他們不愿繼續向前邁步時,它牽制他們的身體,鞭策他們的精神;當他們各奔東西時,它把他們緊緊地拴在一起。”
生:這只箱子是她們四個人的精神支柱。(同上)
生:從這只箱子我們可以看出格拉夫的聰明,這是一個(寫著格拉夫智慧的)箱子。
小結:課文借助題目被同學們分析到這里,道理就在同學們的心中了。課也就可以結束了。
《米芾學書》課堂實錄(部分)
在學生讀了三遍課文后
老師要求用筆畫出課文中寫米芾學書的句子,并請三位同學把找到的句子寫在黑板上。
①米芾學字三年,不知寫了多少張紙,可是字仍然寫得平平常常。
②米芾按原來的辦法,照著字帖,寫了厚厚一沓子紙,一清早,就當見面禮送給秀才看。
③他再也不敢輕易下手,只是在那里認真的琢磨字帖,用手在書案上畫來畫去,想著每個字的間架和筆順。
老師指著第一句話問:“請評價一下米芾學書”
生:他很用功,寫的紙都數不清。
堅持了三年時間,很了不起。
可是學的字只是平平常常,不咋的。
師:平平常常的字是什么樣的字?
生:沒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沒有觀賞的價值。
沒有比別人更好的地方。
也就是沒啥特別的超過別人的地方。三年的練習沒效果。
老師指著第二句話讓同學們評價。
孩子們又說寫了一個晚上,寫了一沓子不容易,但字還是平平常常。
老師又指著第三句話讓同學們讀后評價。
生:這次可不像上兩次,從清早到上午一個字都沒敢寫。
不敢輕易下筆了,認真的琢磨字帖上每個字的間架筆順,琢磨完了,還要在書案上寫一寫,寫的時候還要想著剛才琢磨的間架筆畫。寫出來的字和書上的一模一樣。
師:請同學們把這三次學書比較一下,你發現了什么?
生:寫字不認真琢磨、不仔細想,就輕易下筆是寫不好字的。
寫字光靠時間長是寫不好的,要仔細琢磨每個字的間架和結構。
做事要有恒心,沒有恒心和堅持,米芾可能早就放棄了,也就不會成為宋朝著名的書畫家。
(做事要用心,要堅持不懈的道理到此學生自己弄明白了)
《瘸蟬》課堂實錄(部分)
學生熟讀課文后,老師要求學生畫出課文中描寫蟬瘸的句子并讀一讀。生畫“而經他幫助的那只蟬,翅膀卻始終縮成一團,怎么也占不開,而且它的六條腿也是瘸的,爬起來左搖右晃,及其笨拙。”
師:“怎么瘸的?”
生:“蘇格拉底幫忙弄的。”
師:如何幫的?
生讀:蘇格拉底打開知了籠,非常小心地從籠中取出一只蟲,以及其輕柔的動作剝開束縛蟲的硬殼,幫助它抬起頭,伸出尾巴,蛻出翅膀,抽出六條腿。
師:同學們讀懂了什么?
生:蘇格拉底很用心。
生:蘇格拉底沒有給蟲造成一點創傷。
一定用了很長時間,費了很大的勁。
師:結果呢?
(瘸了)
師:蘇格拉底為什么這么做?
生:因為蘇格拉底看到“蟲痛苦地戰栗著,背部弓起,就像一個駝子。這駝的背越弓越高,蟲的戰栗也越來越劇烈。”
師:同學們讀懂了什么?
生:蟲蛻殼很痛苦。
蟲蛻殼備受煎熬。
真是慘不忍睹。
師:結果呢?
生:展開美麗的翅膀,變成真正的蟬。
師:對照著兩種結果,明白了什么?
生:好心辦成了壞事。
真是無知啊,人類!
我們一定要遵循生物的生存規律,難道《自然之道》給我們的教訓還不夠嗎!
煎熬之后的重生是美麗的。
不經風雨怎么見彩虹!
(課文理解到這里,教學目的就達到了)
聰明的教師要學會利用教材來突破教材,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上三例都是根據課文題目追問,已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