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根據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在課堂教學情境創設這一教學環節中,從注重數學知識生活性,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注重學生學習探究性,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注重思維活動多樣性,創設創新情景,激發學生思維多變能力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教學情境;數學生活性;學生探究性;思維多樣性
進入21世紀,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等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有力推動了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同時也對高中教育教學模式提出了更加現實和嚴格的要求。傳統教學中采用激發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課→運用鞏固→檢查效果等五段教學模式為代表的傳統教學模式,使教師成為教學過程的主宰,學生處于被動接受老師灌輸知識的地位。教改只注重了內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視教學模式的改革。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模式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成為“研究型”教師,學生要成為“學習型”學生,將學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的能動性、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
一、注重數學知識生活性,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在實際情境下學習,可以激發學習興趣與好奇心,降低學生學習數學恐懼感,增強積極的求知態度。例如,在排列組合內容講授時,提出“班級五十六名同學,每兩位同學握一次手,共握手多少次?”的問題。又如,在教學反函數知識時,教師結合生活中常玩的撲克牌進行函數教學。教師拿出一副不含王牌的撲克牌,按照A為1,J為11,Q為12,K為13,其余牌以數值為準的要求,讓學生任意取一張,并記住取的牌號。按照牌號乘2加3后再乘5,再減去25計算程序進行計算,將所得結果告訴老師,教師根據學生結果,報出學生手中所拿的牌號。學生對此驚訝不已,自然而然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
二、注重學生學習探究性,創設質疑情境,激發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作為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如在“直線y=4x+b與拋物線y=x2相交于A、B兩點,________,求直線AB的方程.”這一不完全習題的教學時,學生根據問題的結果,經過認真討論,有“1、若O為原點,∠AOB=120°;2、AB中點的縱坐標為8;3、AB過拋物線的焦點t”等各種補充條件。
又如,在講解“雙曲線x225-y2144=1上一點P到右焦點的距離是5,則下面結論正確的是( )
A.P到左焦點的距離為8。
B.P到左焦點的距離為15。
C.P到左焦點的距離不確定。
D.這樣的點P不存在。
這一選擇題時,教師設置了解題陷阱,其錯誤解答過程如下:第一種:設雙曲線的左、右焦點分別為F1、F2,由雙曲線的定義得|PF1|-|PF2|=±10。∵|PF2|=5,∴|PF1|=|PF2|+10=15,故正確的結論為B。第二種:設P(x0,y0)為雙曲線右支上一點,則|PF2|=ex0-a,由a=5,|PF2|=5,得ex0=10,∴|PF1|=ex0+a=15,故正確結論為B。在出示這兩種錯誤解法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辨析得出:|PF1|+|PF2|<|F1F2|結論,但這一結論又與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矛盾,可見選擇B選項是不正確的,因此,正確的結論應為D。
三、注重思維活動多樣性,創設創新情景,激發學生思維多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