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們的語文課應該根源于現實、關注生活,應該拓寬學習和應用的領域,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學習的交叉、滲透與整合中開拓視野。研究性學習方法的出現無疑使我們語文教學改革事半功倍。它讓被考試制度摧殘的語文教學走上它本有的人文性上來,只要老師努力為學生開創條件,開展豐富多彩的研究性學習,我們的語文教學會在改革中走的更遠。
關鍵詞: 高中;語文教學;研究性學習;策略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具有可操作性和實效性。學生的研究行為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顯現了個體特長,培養了新課程下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自覺意識,有利于端正嚴謹的科研態度,形成相互學習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最終養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和完善的人格。
一、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質疑,激發探究興趣
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一個自由和諧的學習氛圍,喚醒學生的心靈。“教育就是喚醒”,學生一旦被吸引,才能和作者的心靈碰撞,產生共鳴,從而發現問題,提出議題,自主探索。例如:教授《紅樓夢》時,我首先制作了一個網絡課件,將《紅樓夢》前五章的內容線索、重要人物的性格特征、金陵十二釵的判詞畫冊、《紅樓夢》中的詩詞歌賦等等包涵其中,學生癡迷于此,興趣盎然;其次,我再讓學生自己閱讀比較,提出最感興趣的內容;緊接著,我在簡單梳理《紅樓夢》情節后,讓提出相同問題的學生組合成同一小組,自己擬出論題,開始查閱資料研究,其間,我只做方法性指導;最后,讓學生把他們的研究內容整理成小論文,或制作成幻燈片,每一組請一個代表來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
二、構建適合學生的主體學習活動,實現教學主體化
心理學家肯·韋爾伯認為:“真正的學習是獲得、理解或通過切身體驗、研究而掌握和創造知識的過程。”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必須解放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敢說、敢做、敢研究。學生應由依賴教師到依靠教師,由獨立學習到對學習有所獨創;教師由保姆式到師傅式,再到導師式。
三、組織專題探討,提高探究能力
教師課前布置任務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積極準備,然后在課堂上暢談自己的看法,教師組織學生以討論和辯論的形式來探討問題。如教蘇洵的《六國論》時,課前可以布置下列任務給學生:①六國破滅之我見。②談蘇洵的《六國論》和蘇轍的《六國論》。
課堂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準備情況,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的觀點有時存在著較大的分歧,這種情況是良好的,不必苛求統一答案,只要學生言之成理就行。因為研究性學習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而創新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行為,是對學習過的知識的再思考、再認識,從而摒棄傳統的觀點,人云亦云的說法,創造出自己的新感覺、新認識。但是要驗證這種新認識是否能得到大家的認可,是否有幾分道理,就必須把自己思考的結果展現在大家面前,接受大家的質疑,充實自己的論據,駁斥對方的觀點。在交叉辯論的過程中,不僅驗證了自己觀點的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這個討論過程鼓勵了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深入思考,隨機應變的能力,使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向更深的方向發展。
四、增強學生的社會性需要
1、激發學生求知的需要。學生從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會感覺到它幾乎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內容和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學習主體的自主性、學習特點的探究性、學習活動的實踐性,一般學生都是比較陌生的,這將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需要。
2、培養學生的交往需要。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這一現代人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交往需要的滿足,不僅可以使其個性得到健康的發展,而且可以使合作學習小組成員之間乃至合作學習小組之間增加相互了解與相互信任,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而合作意識和能力只有在小組合作、與人交往的實踐過程中才能得到鍛煉。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目標和合作探究的要求,都能夠促進學生交往需要的培養。
五、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價值觀是人們用來區分好壞標準并指導行為的心理傾向系統,它通常是充滿著情感和意志的。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過程,實際上是學生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十分強調學生重視感受、重視鑒賞、重視思考、重視領悟,在這一學習活動之中始終伴隨著豐富的情意活動,在學生自主探求研究的基礎上,在教師的指導下,在小組合作探究及全班交流匯報以至爭論辯駁的氛圍中,學生就會逐漸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正確的態度,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六、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去探究
研究性學習要培養學生敢于懷疑和否定權威的探究意識。而這種意識恰好是來自于平等地審視教材,把教材當作學習研究同時也是分析甚至批判的對象。如學習《荊軻刺秦王》,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發現問題,在問題中研究,從而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在很多人的眼里,荊軻是一個具有大俠膽識,又渾身充滿正義感的英雄。但在史學家眼中的荊軻并非如此簡單,文學家和史學家對這個人物的評價也是不大相同的。韓兆琦認為:“荊軻是一個武藝高強、俠肝義膽的勇士,他刺秦的義舉來自他對強秦的國仇家恨,也是他爭取自己的生存權的最后一搏。也有不少史學家認為,“對荊軻的評價不應拔得太高。”張傳璽說:“荊軻處在一個個人主義的時代,他被一種‘義’的觀念所驅使,雖然他的確勇敢,但他的‘義’畢竟是個人的小‘義’,而秦始皇的統一大業才是大‘義’。因此我認為不必要把他拔高到英雄人物的高度。”所以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不同層面的見解,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總之,高中語文教學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大力展開研究性學習,那么高中語文課堂就不再死板而枯燥,而是學生放飛思維的起點。不僅能夠讓學生們獲取大量的知識,而且能夠真正的提高學生們的素養。
參考文獻
[1] 肖革意.高中語文新課程如何實施研究性
學習[J].中學語文,2010(30)
[2] 賈佃海.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
學習[J].學周刊,2011(26)
[3] 王秋菊.談對研究性學習的認識[J].遼寧教
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