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車輪在前進,中國的教育從春秋戰國時的孔孟之道發展到八股文應試教育,經歷了上千年的漫長路程。從新中國建成到改革開放,直至跨躍二十一世紀,在經歷了短短幾十個春秋后,中國的教育突飛猛進,進入到信息時代,教育已通過網絡分布到人們的生活各個角落。在新的形勢下,信息技術教育作為新的教育方式的一個載體,如何讓它在其中扮演好載體這一角色,它的教育在落實到實踐上是非常重要的。面對著中國日新月異的數字化生存環境,作為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我們該怎樣面對信息技術教育呢?
一、不能簡單地用計算機來代替信息技術教育
有人說信息技術就是學習計算機,的確,計算機教育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我們并不能因此而簡單地將計算機教育與信息技術教育等同起來。從廣意上講,信息技術我們可以理解為獲取信息、存儲信息、處理信息和傳輸信息的技術。當前,計算機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而多媒體和網絡技術則是其發展的熱點。因此,計算機教育也就成了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但由于我國信息技術教育起步較晚,在受到發達國家對計算機較高應用的影響下,計算機基礎知識成了目前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其弊端已有顯現,不但教育內容過于單純和專業化,而且忽視了學生的創新精神。為此,很多國家早已改變了這種做法。例如:英國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方案中,將信息技術認定為橫跨各學科的主題,在各學科教學中均要用到計算機。在國家課程中描述了五方面的IT能力:①溝通信息②處理信息③模型化④測量和控制⑤應用和效果評估等,作為英國學校信息教育規劃的指引;日本目前的信息教育主要為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在中學階段,期望學校將計算機應用于數學和科學課程教學中;計算機被當作畫圖、文書處理、數據處理、信息擷取、實驗控制、以及通訊的工具;在任何教育階段,可以提供類似計算機社團方式的課程活動給學生;在小學階段,計算機主要作為學生學習和游戲的工具,讓學生由此熟悉計算機的運作。綜上看來,盡管計算機教育是當前信息技術教育的核心,但決非全部,我們應當賦予信息技術教育以廣泛的內涵。在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我們決不能以計算機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掌握來簡單代替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掌握,只能將計算機作為信息獲取、分析、處理的工具進行學習。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應從信息技術的高度、信息技術的角度進行學習,而不是脫離這個前提進行學習。
二、以學生為主體,逐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在過去的教育模式中,老師的講占主導地位,而學生的聽占次要地位,最后就是以考試的方式來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這樣一來,學生們不但沒能感到學習信息技術教育的樂趣,反而又增加了一門課程的負擔。而隨著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和信息時代的到來,改革傳統的教育模式已迫在眉睫,那么,信息技術到底應該如何來教學呢?
1、在信息技術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學校、家庭、學生都應該參與。計算機的操作知識是非常重要的,枯燥無味的書本知識帶給孩子的只有厭煩,如果我們一開始把互聯網絡納入到計算機的操作中來,家長陪同孩子上網,讓孩子們自己去體驗網上豐富且易吸引人的資源,那孩子們的學習主動性就能大大提高。家長在這一環節中會起到一把雙刃劍的作用,既可以幫助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遭遇的困難,又可以控制孩子上一些不良網站,讓孩子們往健康的方向發展,高科技的益智游戲比彈珠球更有好處。
2、要用新的教育評價模式。信息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它的評價方式一般不宜采用傳統的考試方式,而應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平時實踐過程中的評價,而不是期終一次性的考試,而且還應采用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如理論測試、上機考核、學生自評、小組互評、電子檔案袋或觀察等方法進行不同方面的評價,這些方法由于側重點不同,評價所反映的內容與操作手段也會隨之不同。
3、就教學內容而言,在要求學生掌握好新課改目標的同時,應該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重視學生的信息道德教育
網絡作為終身學習的平臺、跨地域交流與合作的手段,給我們帶來了更廣、更新、更快的知識信息,它開闊了我們的視野,擴大了我們的交往空間,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快捷。與此同時,網絡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良的影響。特別是對一些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不良信息侵蝕著他們純潔的心靈,“網絡成癮癥”、“網戀”消耗了他們大量的精力。這些都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率與生活質量,甚至導致各種行為異常、心理障礙、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等后果。有研究統計,2002年我國青少年患“網絡成癮癥”的人數為7%,而200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部分地區青少年網絡成癮癥的發病率已達到了10%~15%。為了抑制網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社會、家庭、學校多方聯手,采取了各種積極的措施。這在很大程度上凈化了公共網絡環境。但是學生上網手段多樣,近年來,手機上網逐漸普遍,并且手機上網的網站大部分都是一些不良網站,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單從這一點上來看,無法完全靠“管”來解決這一問題,關鍵還是在于平時教學要以網絡德育方式為引導,引領學生在有意與無意中提高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自覺筑起心靈的“長城”,以抵制網上各種不良思潮與有害信息的侵蝕。
1、正面引導。以網絡作為支撐平臺,發布客觀準確、積極向上、及時有效的正面信息,直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正確的、高尚的審美情趣。
2、反面批叛。新時期的學生處于新的社會環境中,網絡的應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青少年對待事物的態度,改變著道德評價的方法與模式。把一些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不良行為與丑惡現象公布在網絡上,并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批判進行教育,往往可以起到正面教育所不能達到的一些效果。
因此,在平時的信息技術教育過程中,我們除了要注重計算機的“雙基”教育外,注重孩子們的信息素養培養,自學能力的培養。還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倫理、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這樣才能培養出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