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是異彩紛呈的。作文,就是真實地反映自己認識到的生活,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但有很多學生卻對作文“望而生畏”,不是覺得無話可說,無從下手,就是寫出來的東西僵硬、呆板,充滿空話、套話,這就需要教者切實做好引導工作。通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我有以下幾點心得體會:
一、引導閱讀——積累語言詞匯,感受謀篇布局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認為,學生寫作文,只有勤讀書,讀好書,才能做到語言流暢,文筆優美。為此,我在學生中開展了“每日讀一篇文章(加批注)、每周寫兩篇筆記”的活動。通過兩年的訓練,學生作文的語言有了很大變化,作文中的詞匯豐富了,文章也流暢了。
在指導學生讀書讀報活動中,我還引導學生注意品味文章的標題,讀前先想想:如果讓我來寫,我會怎么寫?讀后再想想:作者是怎樣選材,怎么表達的?和我的想法比,好在哪里?并注意學習、積累文章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這樣,不僅讓學生從一篇好文章中領略到文章精美的語言,還體會到作者獨具匠心的構思,從而豐富了自己的寫作知識。
二、引導觀察——抓住事物特點,展開聯想想象
葉圣陶先生說過:“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地晝夜不息。”為了讓學生能有一雙慧眼和一顆慧心,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發現使人心動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
生活中有許多有意義的值得觀察的事物,怎樣使學生不錯過這些寶貴的生活畫面,及時捕捉住觀察的對象呢?教師一要多引導,二要多提醒。比如我在教學寫人的作文《我的××》時,起先,我要求學生選定目標,注意觀察:這個人在外貌上有什么特征?在行為習慣上有什么特征?有沒有與別人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什么地方最引人注意?自以為說得挺具體了,可后來一看學生草稿,大多仍舊模仿例文,千篇一律。于是,我將一位同學叫到講臺前,讓大家注意觀察,找出特征,并不時加以提醒、點撥。同學們紛紛發言,不僅將這位同學的外貌特點說得相當全面,還說到該生愛咬嘴唇,比較害羞等,甚至連他害羞時的神態、動作都注意到了。這樣,他們在聽別人發言時,學到了更多的觀察方法。最后,都主動地將自己原先的習作作了修改,很多作文寫得還真不錯。
三、引導審題與選材——明確重點范圍,進行個性構思
審題要注意:明確文章是寫人、寫景,還是記事;明確寫作范圍;抓住題目的重點詞,明確寫作重點?,F在的小學生作文,一般不再是全命題作文,而多為話題作文。這類作文在體裁與題材上要求都不再單一,往往既可寫人記事,又可寫景抒情,重在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樣看起來作文的范圍廣泛了,似乎容易了,但實際對學生的審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學生寫出更加個性化的作文來。
我在指導學生寫以“我上學的這條路”為話題的作文時,就這樣引導學生審題:先將題目板書在黑板上,用紅“△”標在“路”字下,突出了重點,接著提問:“這次作文要求寫哪條路?”學生馬上注意到這是一條上學的路。明確了寫作范圍。然后進一步引導選材:“回憶一下你上學的路,可有什么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或者給你帶來了快樂、煩惱的地方?如某個場景、某一瞬間……”學生便開始展開思維,積極回憶,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結果,有的學生從景色和聲音兩方面寫出了上學之路的美;有的同學從一年四季寫出了上學之路給行人帶來的快樂;有的同學則抓住上學路上經過的幾個地點寫出了自己喜歡上學之路……甚至有位同學還將題意進行了引申,寫出了因父母出走,多病的爺爺、奶奶是如何艱難地將自己送到距家十里的學校上學的,感受到自己能踏上求學之路的不易。教師只有抓住重點詞,循循善誘,啟發思考,學生才會有開闊的、活躍的思路,清晰、周密的想象力。有這樣的審題過程,那么這篇習作就已成功一半了。
四、引導作文——學習搜集素材,選擇表達方式
學生寫作文的興趣,因時間、地點、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善于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寫作文,學生就會感覺不到困難。例如,課間一個精采的場面,運動場上一次精采的表演,課堂上一個有趣的“風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寫下來,或者在講讀課文中補寫一個情節,續寫一個結尾等。學生寫起來感興趣,“難”字似乎不翼而飛,達到練筆的目的。
創設情境寫作文。創設情境是為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達到作文訓練目的而創設的。如,要寫一次活動,就舉辦一些活動;要寫一次實驗,就做一做實驗;要記一次心理描寫,就故意舉行一次測試,并強調其重要性……這樣,由于親身經歷,感受深刻,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表,寫出來的作文往往都有聲有色,生動感人。
五、引導修改——養成良好習慣,提高作文水平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一點不假,縱觀歷代文豪,誰不注重文字的推敲,語言的錘煉?文學大家尚且一再修改自己的作品,何況基本功還很不扎實的小學生呢?由于小學生年紀小,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不夠強,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修改文章:首先,略讀訓練要求及文章,檢查文章的內容是否符合訓練要求;其次,精讀中心段落,復查所選材料能否準確表達中心;最后,逐句逐段地朗讀全文,修改不通順、不連貫的句子,改正錯別字、標點符號。
有時,我們也可以讓學生用上述方法互改作文。互改作文的做法更容易激發學生動手、動腦的興趣,而學生在修改別人作文時,往往也會被文中的閃光點吸引,不知不覺中取長補短,從而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效果。
總之,小學生剛學寫作文,教師應從閱讀、觀察、審題與選材、寫作和修改這幾個方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充分發揮自己的引導作用,讓他們從一開始就不怕寫作文,甚至樂寫作文。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學得輕松,學得扎實,學得愉快,學得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