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基于高職校園文化與優秀企業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的命題,結合具體實例說明職業素養是要通過一定的職業文化氛圍來陶冶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解決了引進先進企業管理經驗,建設企業化的實習實訓生產環境的問題。結論是在校內實訓基地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對于培養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實訓基地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
課題項目: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
課題名稱:基于校企文化深度融合研究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
課題編號:LDY20130208
高職院校是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多數高職畢業生面對全新的企業文化氛圍,學生角色不能快速轉變為企業員工的角色,導致就業磨合期過長。原因就是缺少職業素養的培養,知識技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而職業素養是要通過一定的職業文化氛圍來陶冶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與就業崗位零距離接觸的窗口,在校內實訓基地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對于提高高職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現狀
高職實訓基地是指在職業教育中配合理論教學而設置的實踐教學環節,保證學生掌握一定職業技能。目前,國家大力發展職業教育,但高職院校的實訓基地建設,往往只注重建設資金、實訓車間、實訓設備等問題,而忽視了實訓基地文化的建設,對于職業操守及企業文化的培養比較缺乏。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是一種教育文化,培養優秀人才,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需要。企業文化是一種經營文化,最終目標是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逐步形成的,是企業員工所認同的價值觀念、工作態度、道德規范、行為方式等意識形態。高職實訓基地是學生就業之前了解企業、體驗崗位的重要窗口,應當具有學校教學和企業運營的雙重屬性。引入企業的管理模式,實行企業化運作,并創造出一定的經濟效益。這不僅有利于實訓基地實現資金積累和自我發展,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因此,基于校企文化深度融合,校內實訓基地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企業化的建設模式和方法是本課題要解決的關建問題。
2 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方法
以校園文化為基礎,引進優秀企業文化,從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觀念文化三個層面進行研究,探索構建實訓基地文化的內容、模式和方法。①以校企精神文化對接為重點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②以校企制度文化對接為切入點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③以校企物質文化對接為模板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
2.1 以校企精神文化對接為重點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
高職校園精神文化包括院校精神、辦學理念、校訓、校風、教風、學風、校徽、校歌等。學校精神是也學校的靈魂和精神支柱,它的形成能在校園中產生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職業院校的辦學理念應以就業為導向,以專業建設為龍頭,以課程建設為核心,以職業能力訓練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充分體現職業性、區域性、特色性、貼切性的特點。職業院校應倡導建立積極向上、認真做事、踏實做人、勇于開拓、重視實踐的校風,倡導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的教風,倡導勤奮好學、誠信、自信、創新的學風,倡導勤政廉潔、服務意識強的作風。企業文化更多體現的是對員工群體的規范、整合、凝聚和激勵功能,用一種無形的文化力量形成一種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凝結員工的歸屬感、積極性和創造性,引導員工為企業和社會發展而努力。實訓基地雖然是高職院校的一個部門,但也應當有自身特色的精神理念,并且成為高職院校學校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2 以校企制度文化對接為切入點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
在校內實訓基地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引入現代企業運行機制,實現企業化管理。
2.2.1 建立組織機構
按企業建制建立實訓基地組織機構,設置市場部、設計部、生產部等部門,每個部門均由教師及相關專業學生組成。學生參與全部工作流程,按照工作計劃完成產品設計和制造工作,實訓基地直接參與到市場競爭中,不僅解決了實訓經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得到了“真刀真槍”的鍛煉,企業經營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得到了提高。
2.2.2健全實訓制度
明確相關職責和權益,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和約束機制, 健全生產性實訓管理運行制度。基于生產性實訓中“工”的不確定性,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運行要體現職業性和開放性的特點,實行柔性管理,從人才培養的實際需要出發,適時調整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如根據企業生產周期及企業用人急需等,可以靈活地安排一部分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承擔工作任務。 同時,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為參加生產性實訓的學生購買實習責任險。
2.2.3 績效考核機制
建立激勵機制與考核機制,要建立學生生產性實訓質量評價制度和考核制度。對學生(企業準員工)的考核,要以學生到崗率、教師評學、企業評學作為主要依據。主要考核其生產性實訓任務的完成率及其生產產品的合格率。
2.3 以校企物質文化對接為模板構建校內實訓基地文化
制作介紹材料和展示形象的櫥窗墻壁物質文化,如以合作企業或對學校有貢獻的名人、優秀合作企業家、優秀校友的名字,命名校園內的樓、路、燈、教室、實訓基地、設備儀器、廣場等;將教學環境設計為教學工廠模式,建立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的專業教室,融教室、實訓、實驗、考工、技術服務與生產為一體,使專業教室具有多媒體教學、實物展示、演練實訓、實驗、考工強化訓練和考工等多種功能;在校園內樹立有關職業及創業的名言牌,在校園醒目處懸掛國內外著名企業家畫像,在櫥窗中展示學校創業成功的校友像;在教室里張貼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信息、行業與專業的發展趨勢、業內成功人士的資料、業界用人的最新要求。加強校報、校刊、校內廣播、電視、校園網、出版社等的建設,發揮宣傳輿論陣地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使校園的每一處景觀都有使用功能、審美功能和教育功能。
3 結束語
高職院校是培養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為使高職畢業生能成人成材,順利就業,自主創業,不僅要掌握知識技能,還要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知識技能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職業素養是要通過一定的職業文化氛圍來陶冶學生,校內實訓基地正是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方面的主要場所,引進先進企業管理經驗,建設企業化的實習實訓生產環境,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逐漸感受和了解,潛移默化地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并接受這種職業素養要求。
參考文獻
[1]王俊 薛建榮 王寧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實訓基地特性研究 教育與職業 2006年11月下 第109頁
[2] 潘春勝.高職校企文化融合路徑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8(10):24.
[3] 王啟亮 張茹 校企融合的高職校內實訓基地文化建設探討 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3年03期
作者簡介
房連琨(1966-) 女 , 遼寧省丹東市寬甸縣人,高級工程師,從事數控機床編程與加工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