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兵 梁松
【摘 要】 汽車行業召回事件頻發,凸顯其社會責任管理存在重大缺陷。文章從內部質量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內部控制目標與環境、溝通與內部監督機制、風險評估與應對、社會責任投資、社會責任報告與審計七個方面提出實現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路徑。旨在提升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管理能力,促進汽車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汽車行業; 企業社會責任; 內部控制; 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23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937(2014)11-0095-03
近年來汽車召回事件頻發,凸顯我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管理存在重大缺陷。《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實施已有幾年,但遺憾的是,我國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仍存在短板。目前已經推出了《石油石化行業內部控制操作指南》(財會〔2013〕31號),但汽車行業等其他分行業內部控制操作指南尚未發布。鑒于此,筆者從以下方面提出實現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路徑,旨在提升汽車行業社會責任管理能力,促進汽車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企業內部質量管理,樹立全面風險觀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極大改善和健康安全意識的普遍增強,消費者對汽車消費品質量的高要求成為汽車行業加強內部質量管理的強大動力,同時政府管制的加深、消費者權益保護的興起以及企業社會責任運動的推進,也成為汽車行業加強質量管理的壓力源。采取對質量問題車輛進行召回的“亡羊補牢”行為,雖然能夠降低企業法律風險,但對企業形成的經濟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筆者認為應將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全面覆蓋于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銷售和售后等各個業務流程。例如,加強對汽車生產過程的質量控制以及整車的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等性能的測評,同時關注員工的作業行為安全性指導和作業環境的安全性防護;銷售階段注重營銷廣告的真實性,不夸大、不渲染,合同訂立要公平公正,不設置“霸王條款”和具有誤導性、欺詐性條款等。同時,員工作為企業內部控制執行主體,應樹立全面風險觀,以汽車商品的經濟性、安全性和環保性為核心,綜合考察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及其變動情況是否合乎社會責任控制標準。
二、確定合理的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
目前,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的設計將股東經濟責任之外的其他社會責任作為外生變量,核心只是投資者(尤其是大股東)利益保護,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權益維護不夠。筆者認為,汽車商品不僅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其生產及消費過程也具有顯著的社會及環境效應,以股東為權利軸心的內部控制架構不能滿足汽車行業內部控制的需求。同時,企業規模越大,涉及的利益相關者越多,應承擔的社會責任范圍越寬,而不同的成長階段,企業的主要利益相關者集合可能也不同,對不同利益相關者實際履行社會責任的程度存在差異。因此,企業應根據自身的經營規模和發展階段確定合理的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
三、以內部控制目標為導向優化內部控制環境
目前,我國汽車行業是以電驅動新能源為汽車發展和汽車工業轉型的主要戰略取向,試圖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以初步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化體系并建立完整的新能源汽車政策框架體系,強化財稅、技術、管理、金融政策的引導和支持力度。因此筆者認為,在優化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環境方面,需要在內部控制和社會責任有機耦合的微觀基礎上,將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目標嵌入到汽車行業的發展戰略,以汽車行業內部控制目標為導向,藉此提升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的運行效率,從而提出適合汽車行業自身良好發展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體系。
四、建立良好的溝通與內部監督機制
一是推進社會責任內控信息化建設,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錯誤和舞弊,提高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和效率;二是建立信息安全制度,在國家及行業要求的信息披露框架下,對信息披露范圍和程度進行科學管理,不得泄露企業核心商業機密及員工和客戶的個人隱私;三是開辟多種溝通渠道,包括正式溝通渠道(例如舉行社會責任新聞發布會公布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報告)和非正式溝通渠道(如不定期地召集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等利益相關者群體會議對社會責任情況進行交流溝通);四是在社會責任指數和內部控制指數的基礎上,將兩者加以整合,建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指數;五是應建立健全內部審計機構,積極開展社會責任內部審計,從汽車生產流程著手,明確每個環節的控制重心,強化社會責任意識。
五、實施社會責任風險識別、應對和內部控制評價
一是開展企業社會責任風險持續檢視和定期審查。建立汽車行業QHSE管理體系并加以擴展和提升,通過社會責任風險持續檢視對企業的質量風險、健康風險、安全風險、環境風險等社會責任風險進行提示和處置,使汽車企業能夠根據系統評估出的社會責任風險等級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二是開發一套適合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報告及評價體系,報告不僅要反映汽車企業實施QHSE績效評估的過程及結果,也應反映除質量、健康、安全和環境四個因素之外的其他社會責任信息,同時將社會責任報告和內外部審計結合,建立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評估體系,更好地對企業存在的社會責任問題進行診斷,有助于及時發現控制缺陷,持續優化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內部控制系統。
六、強化社會責任投資,合理安排利潤和投入的關系
社會責任投資(SRI)是基于社會責任理念的一種投資行為,它要求投資者將社會、環境以及道德議題融入經濟目標中。目前,企業社會責任投資多集中在與自身利益相關的方面,且企業本身也將社會責任簡單地理解為慈善活動等表象的東西。筆者認為,企業不僅應關注與企業自身相關的社會責任,更需要加強與外部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價值觀的培養。在某些單一領域的集中投資并不一定能帶來企業在社會責任方面的回報,有時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此外,汽車企業合理安排利潤和投入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筆者認為,企業將利潤的相當一部分拿出來做社會責任投資,能夠提升企業的社會聲譽、增加社會資本,為以后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而多留利潤少投入或者只講利潤不講投入,企業終將會陷入“孤島”,不僅會失去已有的社會支持,而且還會導致沖突加劇和矛盾升級,不利于形成和諧共贏的價值網絡。目前汽車行業社會責任投資主要表現在不斷地提升產品質量、加大在新能源汽車的投入、設計開發更多的低能耗低碳排放汽車、生產廠房的綠色建筑LEED認證等方面。此外,及時足額支付貨款、工資、稅款、利息、紅利等以及購買社會責任指數高的企業的股票和債權,也可以視為一種廣義的社會責任投資行為,不僅可以減少法律風險,對于培育社會支持網絡和提升社會關系資本至關重要。
七、實施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與審計制度
一是建立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報告制度。2012年,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數量呈現出高速增長趨勢,與2011年同期相比增長超過六成,但報告質量亟待提升。應在社會責任內部控制框架下,參考《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可持續發展報告指南》G3.1標準,出臺汽車行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準則,對我國企業編制和發布社會責任報告進行規范。鑒于當前社會責任報告定性信息主觀化嚴重,難以實施有效審計,扭曲了社會責任報告基于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溝通與外部監督的功能,演變成單向的商業營銷和廣告載體,應明確規定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內容、格式和時間等。內容方面著重對汽車質量、員工健康、生產安全、環境保護等核心社會責任指標進行定量化、規范化披露,同時兼顧對政府的社會責任、對商業合作伙伴的社會責任等其他責任信息。披露的指標應將企業活動和利益相關者訴求進行整合,指標類型應超越傳統報告的經濟、技術和社會捐助等,擴展到社會和環境等多個領域。格式上,可以對傳統財務報表進行擴展和調整,將可以量化的社會與環境信息納入報表體系,全面報告社會責任資產和權益信息(這里不提負債,是因為對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負債都是一種權益,例如“應付職工薪酬”屬于員工權益,“應付股利”是股東權益,“應付利息”是債權人權益,“應交稅費”是政府權益等)。借助于網絡信息化平臺,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報告可以實現實時更新和在線披露以及模塊化查詢服務功能定制等,以滿足利益相關方的多元化社會責任信息需求。汽車行業科學制定和及時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既反映社會的期望,又引領企業的發展方向,對促進其承擔社會責任可以起到積極作用,也可以促進汽車企業的科學發展。這對于我國汽車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做大做強,保持核心競爭力,促進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是建立汽車行業的社會責任審計制度。社會責任審計和社會責任報告是相輔相成的,汽車行業社會責任審計內容具體包括對汽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制度、社會責任文化、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社會責任內部控制及其報告等方面的審計。對廣大利益相關者來說,對汽車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行獨立審計,發布準確的社會責任信息則顯得愈發重要。企業可以采用《AA1000審驗標準(2008)》來確保社會責任報告的包含性、回應性和實質性。該標準將利益相關方置于審驗核心,引領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由發布進入審驗階段。同時,企業管理層應該制定詳細的內部審計章程,加強自身內部控制來配合外部第三方審計,共同完成社會責任報告,提高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調查顯示,在企業社會責任排行榜中,報告通過第三方審計企業的平均分要明顯高于未進行第三方審計的企業。
【參考文獻】
[1] Jaegul Lee,Francisco M. Veloso,David A. Hounshell. Linking induced technological change,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Evidence from patenting in the U.S. auto industry[J]. Research Policy,2011,40(9):1240-1252.
[2] R.M. Vanalle,W.C. Lucato,L.B. Santos. 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in the Automotive Supply Chain-An Evaluation of a First Tier Company in the Brazilian Auto Industry[J].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1,10:337-343.
[3] Sandra M.C. Loureiro,Idalina M. Dias Sardinha,Lucas Reijnders. The ef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perceived value: the case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sector in Portugal[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2,37:172-178.
[4] 蔡吉甫.內部控制的產權理論視角研究[J].會計論壇,2006(1):85-93.
[5] 劉建秋,宋獻中.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理:理論與實證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6] 王海兵.人本財務研究[M].立信會計出版社,2012.
[7] 王海兵,伍中信,等.企業內部控制的人本解讀與框架重構[J].會計研究,2006(1):59-65.
[8] 俞勇.汽車制造企業QHSE一體化管理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2009.
[9] 張兆國,張旺峰,楊清香.目標導向下的內部控制評價體系構建及實證檢驗[J].南開管理評論,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