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在經濟合作中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其中區域旅游業日益呈現出優勢互補和整合推進的特點。基于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在經濟水平、歷史特點、民俗風情和文化底蘊方面的相似性,鄉村旅游產業的整合逐漸成為區域旅游業合作發展的重要內容。為凸顯區域旅游特色,提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的形象,整合區域鄉村旅游資源已成為重要課題。
關鍵詞:鄉村旅游;整合;晉陜豫黃河金三角
中圖分類號:F5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2-0478-04
Integrating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of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anxi and Henan Province
LI Yong-sheng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Weinan 714000,Shaanxi,China)
Abstract: The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is developing economic cooperation contributing to the rise of other indus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tourism industry has shown the features of complementary advantages and integration advance. In view of the similarity in economic level,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folk customs and culture of golden triangle area, the integrative design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gradually become a core of the regional tourism.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tourism and improve the image of the rural tourism in golden triangl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Key words: golden triangle of the Yellow river in Shanxi, Shannxi and Henan province ; r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1 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構成概況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鄉鎮為背景,以農民經營為主體,以鄉村生活、文化和田園自然風光為支撐,依托山、水、林、田、人并配以濃郁的建筑設施和活動項目開展的鄉村旅游活動,不僅包括鄉村自然風光的營造,也包括鄉村民俗風情的展現[1]。近幾年,國家旅游局大力提倡發展鄉村旅游,出臺政策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活動,如2006年國家旅游主題是“中國鄉村游”,2007年是“中國和諧城鄉游”,2009年是“中國生態旅游”,2011年是“紅色旅游”,說明我國鄉村旅游的快速發展與國家旅游導向是密切相關的,各地也積極開發本地的鄉村旅游資源,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顯著的區位特色、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決定了該區域發展鄉村旅游具有潛在的優勢。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由山西省運城市、臨汾市,陜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門峽市連接構成,位于黃河中游地區,處于中國中西部地區結合帶的省際交匯處,面積5.8萬km2,是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的組成部分。地域的相鄰和經濟水平的相近為四地的合作奠定了基礎。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和“中國”、“華夏”的起源地,該區域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下來豐富的鄉村旅游資源,使這4個地區素有 “關公故里、文明之根” 運城、“華夏第一都”臨汾、“華夏之根,文化之源”渭南、“天鵝之城”三門峽的別稱。由特定文化形成的鄉村旅游資源各具特色,卻沒有形成體現晉陜豫黃河流域整體形象的鄉村旅游環境,也沒有完全實現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因此,整合鄉村旅游資源日益成為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旅游產業的新趨勢。
從資源布局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現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87處(包括運城市44處,臨汾市28處,渭南市9處,三門峽市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3處(包括運城市92處,臨汾市67處,渭南市49處,三門峽市25處)[2],區域內有著名的自然景點、豐富的民俗風情,祖根文化明顯、資源分布廣泛,體現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華根、黃河魂”特色旅游形象的共性,也成為這里鄉村旅游合作規劃的基礎和支柱。現有的鄉村旅游資源分布情況見表1。
2 區域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基礎
區域資源整合不僅能夠提升地區經濟的整體實力,也對帶動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由于地理位置毗鄰、經濟水平相近、文化根源相通,早在1999年,由運城、渭南、三門峽三市的旅游局、華山旅游發展總公司共同牽頭,已組建“秦晉豫黃河金三角地區旅游協作區”[3],近幾年區域合作趨勢明顯,各項事業穩步推進,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合作的優勢日益明顯,也為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奠定了重要基礎。
2.1 地緣基礎
四地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陜西省東部和河南省西北部,以黃河為紐帶呈V字形展開,是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發源地,素有“三千年看陜西,四千年看河南,五千年看山西”之說,四地相近的地緣基礎使其具有交通便利、往來頻繁、優勢互補的特點,已在區域內形成眾多的交通網絡體系,不僅密切了經濟關系,也帶動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便于形成以地緣為紐帶的新型鄉村旅游格局,體現“中華根、黃河游”的旅游品牌和華夏文明之祖基的形象。地理區位毗鄰又使四地在自然和文化資源的分布、天然和人工環境的營造、民間往來和風俗習慣形成等眾多方面都有較大的相似性。
2.2 經濟基礎
從經濟實力看,四地規模大體相當,都缺乏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城市,此外,四地經濟都以農業和自然資源的開發為基礎,為四地在經濟上尋求共性、構建黃河金三角經濟發展模式提供了條件,由此形成了四地經濟水平相對較低、經濟模式相對單一、基礎設施薄弱、協作能力不強、生態環境脆弱、人文環境亟待改善等特點,為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范圍。相對薄弱的經濟基礎限制了區域鄉村旅游的水平和層次,使四地在發展農業的同時能夠充分利用鄉村旅游的優勢,實現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和互動,逐步確立以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帶動地方經濟騰飛的思路,成為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2.3 文化基礎
四地文化起源以中華文明為根、以黃河為祖,在文化發展的模式、思路、方向和內容上體現了地域特色,具有極大的相通性。從起源來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同屬仰韶文化的發源地,也同屬革命老區,均誕生了一批重要的文人墨客。相似的民俗、同源的方言、相似的飲食習慣和頻繁的民間交往都催生了相似的文化現象,如秦腔、蒲劇、豫劇同屬“板腔體”,也稱為“梆子戲”;運城、臨汾、渭南都與華夏文化有較深的淵源,這里還保存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形成了獨特的自然景觀、較多歷史人物的碑刻雕塑等,也產生了很多同源不同形的文藝表現形式,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品位精神,為以黃河和黃土高原為依托、以華夏文化為主線,打造暢游歷史的華夏“祖根”文化形象奠定了基礎[4]。
2.4 政策基礎
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都圍繞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出臺了不少政策,如2009年發改委頒布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指出支持中部地區與西部毗鄰地區開展合作,鼓勵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突破行政界限,開展區域協調發展試驗;2010年發改委印發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實施意見》強調“加快構建沿隴海經濟帶; 2012年5月14日,發改委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關于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指導意見》精神,批準設立豫晉陜黃河金三角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以政策引導區域經濟發展、交通改善和文化營造等,已取得顯著成效。隨著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發展訴求的日益強烈,國家、省際及區域還將陸續出臺新規,成為區域鄉村旅游規劃的政策指導和依據。總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存在的諸多共性,使區域交通設施得以改善、資源得以整合、文化得以融合,成為四地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基礎。
3 區域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困境
由于四地在具體的合作環節中還存在體系、范圍、方向和措施方面的問題,束縛了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成為區域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困境。
3.1 整合體系不成熟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地跨三省四市,處于三省相對邊緣的位置,經濟實力總體不強,四地鄉村旅游資源在整合中缺乏必要的財力支撐,造成四地的整合體系還不成熟,雖然區域協作和規劃已達成萬余條項目,但鄉村旅游資源整合項目的預期目標仍不突出,特別是鄉村旅游一體化進程相對緩慢,開發和規劃過程仍存在各行其是、分散經營,地方保護盛行等問題,各地多從滿足本地利益出發開發鄉村旅游資源,集中于挖掘本地資源優勢、加大本地宣傳報道的力度等手段和方式上,造成各地區的鄉村旅游形式單一、雷同現象嚴重,整合體系的不成熟還造成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缺乏明確規劃、整體表現較差,影響了四地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效果。
3.2 整合范圍不全面
四地在挖掘本地鄉村旅游資源過程中形成了眾多代表本地形象的標志性景觀和體現本地特色的鄉村民俗及風土人情,塑造了各有特點且差異較大的地域鄉村文化。受政策引導偏向和認識水平不高的影響,鄉村旅游資源在各自開發過程中又表現出互相割裂的現象,多地只局限于文物古跡、寺院廟宇、歷史遺址等人文景觀以及天然形成的自然景觀方面的開發,對以農村為依托和題材的民間習俗、唱腔表演、雕刻藝術等代表鄉村特色的旅游資源卻沒有完全列入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范圍內,以相互為客源地吸引游客觀光游覽為主要形式,而沒有真正形成黃河特色鄉村旅游的總體規劃,造成整合范圍窄和形式單一等現狀。
3.3 整合方向不明確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曾確定“中華根、黃河游”為區域旅游目標,為四地圍繞黃河開展相關旅游項目、以弘揚中華文明發祥地為主要目的潛心挖掘地方旅游資源提供了思路。但從實際運行效果來看,這方面項目的涉及較少,四地政府在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方向上主要采取各種渠道展示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旅游資源和別具風格的民俗風情,以此拉動本地經濟的增長,促進本地旅游產業化的形成,在資源整合過程中主要以經濟合作發展為主要方向,對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村民間藝術、風土人情宣傳等方面的整合力度不夠,加之本地村民缺乏宣傳本地特色旅游項目的能力和意識,又造成四地在合作和推廣方面存在程度低、對外吸引力不高等困境,資源整合的目標和方向都不明確。
3.4 整合措施不完善
區域鄉村旅游資源在整合過程中由于經營方式陳舊、市場分析薄弱、定位不準確,有關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開發重點、規劃思路及銷售渠道等主要依靠政府帶動來實現,不少鄉村旅游從業者只從事個體零售工藝品和提供餐飲、短途運輸等簡單經營活動,質量觀念和服務意識淡薄。受當地政府短視效益、急功近利觀念的影響,四地在通過各種途徑和渠道開發鄉村旅游活動中仍以古代遺址、自然景觀、農業園林、鄉村文化為主線,鄉村旅游資源開發與合作、組織與規劃的完善措施較為欠缺,受四地開發趨同、創意不夠的影響,各地也沒有從長遠發展的角度思考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的客流量和重返率,采取的整合措施相對單一,急需盡快完善。
3.5 整合保障不健全
區域鄉村旅游管理者和經營者以當地居民為主,他們大多缺乏旅游服務常識,旅游設施的安全性、便捷的結算服務、免費咨詢和網上預訂等公共服務與發達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設施配備和服務水平相對落后,普遍存在依現有資源反復開發、缺乏創新的問題。基礎設施難以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景點住宿休息條件差、飲食單一、路標和指南不突出、交通專線公交少、醫療衛生設備落后等問題呈現不同程度的差異,造成區域鄉村旅游的檔次不高、消費環境亟待改善、開發項目不合理、收費名目繁多、管理無序、景點治理隨意、各自規劃、收費項目混亂的情況。不少地方以收取服務費和門票費作為鄉村旅游的自創收入,渠道過于狹窄,使旅游格局的優化和旅游運行方式的轉變都未達到理想狀態。以上問題束縛了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成為四地鄉村旅游資源在整合和規劃過程中的障礙,需要采取有效策略,明確目標、合理規劃,才能塑造區域鄉村旅游的品牌效應。
4 區域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的對策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要打破行政區劃、發揮四地優勢,本著有效溝通、共同開發的原則,以黃河為紐帶促進四地尋找鄉村旅游資源合作的共性,采取有效措施積極開發鄉村旅游資源。
4.1 合理規劃,組建區域鄉村旅游統一管理機構
四地鄉村旅游資源既有融合性,也有差異性,在開發過程中,各地旅游管理部門應從區域整體協調運行的角度成立統一的管理機構,解決四地鄉村旅游資源整合發展中存在的分歧和矛盾。統一的管理機構要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加強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合作方面發揮主導作用,負責區域鄉村旅游的統一規劃,從而實現鄉村旅游資源配置的高效化、空間布局的最優化、項目合作的定期化,更好地促進區域鄉村旅游資源的整合。為避免地區利益沖突,旅游管理機構要實現機構整合、合作開發的目的,由晉陜豫三省政府牽頭,發揮三省旅游局的作用,鼓勵和發揮區域各旅游組織的力量,定期會晤,開展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組建以開發和服務區域鄉村旅游業為目標的統一的領導小組或理事會,克服鄉村旅游資源整合中的利益分割,制定統一條例,解決區域內鄉村旅游規劃中的具體問題,協作開發體現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特色的鄉村旅游資源,實現區域鄉村旅游的整體規劃。
4.2 加大宣傳,開拓區域整體客源市場
旅游價值要通過有效的宣傳來實現,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要加大宣傳力度,避免資源重復開發,對外吸引力不高等問題,四地要本著共同受益和長效發展的原則,在政府倡導下通過廣播、電視、書籍、網絡、圖片、錄像等手段,開拓區域整體客源市場,提高區域鄉村旅游的綜合經濟效益。各地也要通過形式多樣的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印制宣傳手冊、制作媒體宣傳視頻等,宣傳四地的鄉村旅游資源,擴大區域鄉村旅游的影響力和認可度,塑造環境良好的客源市場,客源市場既可以是區域內部的游客群體,通過三省政府會晤達成合作意向,構建統一的旅游環境;也可以是國內其他地區的游客,通過取消限制性政策,啟動三省互動的客源環境,改善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優化鄉村線路,吸引區域外的游客;還可以是國外游客,以黃河探險觀光、休閑度假、濕地游覽、宗教文化、民俗互動為主,打造具有整體形象的旅游市場,吸引海內外游客,提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的整體競爭力[5]。
4.3 凸顯特色,合作開發具有地域風情的旅游產品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孕育了黃河流域的華夏文明,在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狹隘觀念的束縛下要充分利用地域歷史文化和自然遺產打造“黃河旅游”精髓,以黃河為主線籌建一批鄉村旅游示范區,開發黃河鄉村旅游為主的系列產品。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的黃河旅游系列產品要體現區域旅游風景,以展示和提高區域旅游資源的整體形象為主要目標,開發一批鄉村旅游的物質產品,包括休閑度假場所、療養及養生服務、生態農業觀光等,也要結合地域特色開發一批精神產品,把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民間習俗和風土人情結合起來,突出包括民俗風情體驗、風土文化融合、地域特色展示等在內的區域民俗文化,注意精神產品的銷售和包裝,打造體現鄉村旅游特色的服飾、工藝品、紀念品和食品等,從而形成品牌效應和規模效應,凸顯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的地域特色,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觀光[6]。
4.4 共享資源,實現鄉村旅游資源的合理流動
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要從全局審視和衡量區域鄉村旅游的結構、布局及關系,在發揮各自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共享,避免條塊分割、爭奪客源的現象。為促進鄉村旅游資源在四地間的合理流動,政府、旅游管理部門以及民間組織要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樹立鄉村旅游互惠共生和利益雙贏的意識,出臺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鄉村旅游的合作政策,指導區域鄉村旅游的有序發展,通過地域相連、文化相通、交通便利等條件共享鄉村旅游資源,實現鄉村旅游收益的合理分配,避免鄉村旅游資源運行效率低下、特色不明顯、競爭無序、資源投向傾斜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四地還要共用旅游設施和服務,構建無障礙的鄉村旅游和一體化通行鄉村旅游線路,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共享旅游信息,搭建旅游互惠機制,培養區域旅游的整體意識,提高區域游客的數量[7]。
總之,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區域要以長期合作為理念,實現鄉村旅游資源在四地間的自由流動,不斷提升區域鄉村旅游的整體水平,吸引游客前來區域鄉村景點參觀游玩,體驗區域民俗特色和樂趣,塑造區域鄉村旅游業的新形象。
參考文獻:
[1] 左曉斯.可持續鄉村旅游研究:基于社會建構論的視角[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 豫晉陜黃河金三角區域 協調發展綜合試驗區[N].經濟日報.2010-10-26(11).
[3] 安樹偉.中國省區交界地帶經濟發展研究:對蒙晉陜豫交界地帶的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4] 張慧霞,劉斯文.晉陜豫黃河金三角地區區域旅游合作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4):45-46.
[5] 李永生.產業化視角下秦東地區鄉村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6):214-216.
[6] 胡 萍.黑龍江省鄉村旅游市場發展對策研究[J].商業時代,2011(34):138-139.
[7] 劉 萍,劉國軍.試論鄉村旅游業與西部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J].生產力研究,2010(2):4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