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利民
摘 要:我們常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那么閱讀的過程就是攀登階梯的過程。“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量也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一個基本體現。初中時期正是學生各項知識積累、個人能力提升的關鍵時期,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做好閱讀學習對于他們的語文素質提升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里面關于閱讀的要求是要學生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就需要教師能夠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引導學生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提升他們的閱讀感悟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以便能夠更好的實現閱讀的效果。
關鍵詞:語文閱讀;能力提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91-01
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明確閱讀的目標。明確目標是走向成功之路的第一步,教學過程中也是如此,所以就需要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明確閱讀學習的目標,讓他們能夠擁有正確的方向,進而制定科學的閱讀計劃,促進閱讀教學的有效進行。經過小學時期的學習積累,初中學生的識字量、閱讀能力以及理解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時對于學生的閱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里面關于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更加注重對于學生自身理解能力、概括能力的提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注重對于學生個性的培養,同時也注重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施行;“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這對于學生的要求不僅僅是文字層面和理解層面的要求了,而是更加注重對于學生情感的培養和學生領悟能力的提升,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允許學生能夠有自己的獨特感悟,對于他們的個性發展以及全面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只有明確了這些目標,才能夠在教學的過程中采取正確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進行高效的閱讀。
其次,教師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俗話說“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習慣對于一個人生活、學習的影響之大。語文科目作為一項人文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關注的不僅僅應該是學生的基礎知識積累,而且還要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提升以及個人素質的提升。比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注重學生的閱讀習慣的培養,擁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夠有效的提升閱讀的效率,才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發展。很多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往往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閱讀速度快,但是收獲的內容少,這就不是良好的閱讀習慣。筆者認為,初中時期學生的知識積累有限,此時的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應該多采用細讀、品讀的方式,多研究文章的寫作技巧、寫作方式,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技巧與特色,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基礎知識積累,這樣就能夠不斷的積累新的知識。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要引導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動筆,有句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動筆的過程不僅僅是將好的語句摘錄下來,而且在動筆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語句的理解會得到深層次的提升。將好的語句摘錄下來,定期進行復習、回顧,日積月累之間,學生的知識積累就會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
再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常言道“做事沒計劃,盲人騎瞎馬”,如果沒有一定的規劃,那么學習的過程中就會漫無目的、效率低下。《初中語文課程標準》里面關于學生閱讀量的要求是“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背誦優秀詩文80篇(段)”,當然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語文課外讀物的選擇必須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必須與學生的文化層次、思想水平相適應,必須適應學生的發展需要和時代的發展。回首人類文壇,群星閃耀,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審視當今出版物,魚目混雜,美丑同在。怎樣從這既多又雜的作品中,選出品位高、質量好的書,使學生獲得有益的知識營養和精神食糧呢? 剛剛由小學升入初中的學生仍愛幻想,這就意味著他們仍愛讀帶幻想的故事,如童話、科幻小說等,好奇又是他們的一大天性,因此可推薦他們讀一些探險和探秘的故事;此階段,學生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因此,還可讀一些具體形象的故事、寓言等。初二年級,學生們的思維已開始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想發展,特別是初二年級下學期及初三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已占較大比例,學生的審美情趣,審美水準已有較大發展,對事物的認識水平也有較大提高。此階段推薦學生閱讀一些千古傳誦的經典美文,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豐富多彩的世界。這樣以來,就能夠形成一個有規劃、有步驟的閱讀計劃,能夠促進學生步步為營,更好的進行閱讀活動。
最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閱讀只是一個過程,學生能力的提升才是最終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閱讀自主性以及感悟能力的提升,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學生的閱讀指導與閱讀交流工作。比如教師可以定期舉辦閱讀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閱讀心得與閱讀體會,講述他們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變化以及心靈感悟。哲學中講“矛盾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根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針對某一篇文章講述自己不同的看法,讓學生在辯論之間獲取更多的知識,更加全面的看待問題,不斷的提升他們閱讀的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壽山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育導刊.上半月,2010.
[2] 常海玉 新課改下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育實踐與研究,2009.
[3] 張揚淦 新課標下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