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鮮
摘 要:由于高校的急劇擴招,市場經濟的發展及多元化世界觀價值觀的沖擊,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尤為突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高校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而高校輔導員作為第一線的學生工作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是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者和心理上的疏導者,是高校心理輔導、咨詢的主力軍,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優勢。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優勢
一、高校輔導員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令人堪憂,而由心理健康問題所引的惡性事件不斷發生。例如,2004年云南大學生馬加爵殺室友案、2010年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殺人案等等。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校和社會所關注的焦點之一。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需求日益增強,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實踐不斷發展,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輔導咨詢工作相結合也逐步成為高校學生工作者的普遍共識。
由此可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由于大學生的心理和生理尚未成熟,需要引路人。因此高校輔導員理應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要積極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有學者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途徑和運用多種手段,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心理的各個方面進行積極的教育和輔導,調節學生的心理功能,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促進學生的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提高學生生活質量,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的系統工程。①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建立、完善大學生身心健康檔案
輔導員在新生剛入學時,通過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測驗,逐步建立并完善大學生身心健康檔案。通過此檔案,輔導員可以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輔導員應當特別關注測驗得分不高的同學、貧困、孤兒、單親學生,以便及時對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的干預。簡而言之,在物質上的幫助的同時,輔導員要注重給大學生精神上的引導和幫助。
(二)利用網絡平臺關注學生的動態
現如今,輔導員要積極利用網絡平臺這個優勢。因為有很多學生不愿意直面老師傾訴自己的問題、大部分學生選擇利用QQ、微博、博客等網絡工具傾訴自己的煩惱、苦悶。相應的,輔導員們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網絡工具及時密切的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并在這種相對“隱蔽”的平臺上與學生互動、溝通,學生們可以分享老師的觀點,老師也可以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作以解答。
(三)組建心理觀察員
目前,由于高校輔導員所帶的學生較多,很難全面的把握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輔導員在每個班級組建了心理觀察員。通過對這些心理觀察員的簡單培訓,替代輔導員的日常心理觀察工作。這樣既減輕了輔導員的工作壓力,也培養了班級同學管理日常事務的能力。做到有事早匯報,及早把一些心理問題扼殺在萌芽狀態。
三、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優勢
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正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但離實際需求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郭念峰教授介紹,目前全國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尚不足3000人。全國1000多所大專院校,只有30%建立了心理咨詢機構,每所學校專門從事心理咨詢工作的人員往往只有幾名,遠遠滿足不了需要。②可以說,專職專業人員的缺乏嚴重制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及工作實效。而高校輔導員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質、職責、任務等都與大學生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被視為兼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的候選群體,他們在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有著諸多優勢。
(一)時間的優勢
高校輔導員作為專門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也屬于高校教師編制。但輔導員一般并不需要上課,即使要上課,也沒有課時量的限制。所以輔導員的時間分配較為自由,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處理和學生相關的事務。同時,目前各大高校都要求輔導員手機24小時開機,以便及時處理學生的突發時間。可以看出,輔導員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在處理學生事務方面。輔導員有絕對的時間優勢關注學生,及早發現學生心理上的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二)信息的優勢
輔導員作為最基層的學生工作者,他們的工作職責不僅包括引導學生的政治思想,同時也要密切關注大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動態,甚至是還要了解學生的家庭狀況、經濟狀況、就業動向等等。在這種全方位對學生的接觸過程中,輔導員對大學生的學習狀況、情感狀況、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等等都能深入了解。對于其它的專業老師來講,輔導員在這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信息優勢。這種無可替代的信息優勢使輔導員能夠比較深入的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而發現一些問題。
(三)角色優勢
高校輔導員對于在校大學生來說是一種亦師亦友的雙重角色,這種雙重身份易于和學生接近和溝通。目前,相當一部分的高校輔導員都是剛剛畢業不久的青年教師。他們的年齡與在校學生相差不大,并且學習經歷、生活閱歷、興趣愛好等等與學生接近,這種角色優勢淡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管理和被管理者的身份,大大的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很多學生樂于和輔導員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勤于向輔導員傾訴自己的內心的真實想法,并能接受輔導員的勸告和建議。以此同時,輔導員在與學生親密的接觸中,也能及時的發現學生的心理問題,第一時間解決問題。
(四)功能優勢
目前,我國的高校輔導員隊伍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師范院校畢業的,數年師范教育的熏陶,使得這部分輔導員對學生的心理變化、情緒反應較為敏感,而心理學、教育學的專業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輔導員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或有能力提供正確的實現成長的其他途徑。③而針對一些非師范教育專業出身的輔導員,在未工作前,也接受了單位組織的輔導員崗前培訓,進入職業狀態也相對比較容易。總而言之,高校輔導員已經基本具備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同伴功能、顧問功能和疏導功能。
四、小結
盡管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存在諸多的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輔導員在兼任心理咨詢師的同時面臨著種種的困難和挑戰,其中角色的沖突極其明顯。有學者指出,“不斷泛化的學生工作內容造成了輔導員角色的不斷復合:思想政治教育者、行為規范管理者、人生發展導航者、學生生活關心者、心理健康輔導者、學生集體領導者、專業學習指導者、就業工作規劃者、思想理論研究者和黨務工作者等等”。④此觀點真實的反映了當前高校輔導員的工作定位不明確,整天忙于事務性工作的狀態。學校的各個部門的工作都需要輔導員去配合、協調。例如,學生處希望輔導員做好學生的獎、助、困、貸、等工作,教務處希望輔導員做好教學的輔助工作,校團委希望輔導員做好相關的校園文化活動、招生就業處希望輔導員協助做好招生宣傳和畢業生就業工作等等……。輔導員的工作壓力由此可見一斑。
在強大的工作壓力下,輔導員們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活動,這不僅涉及到輔導員制度本身的的機制問題,也需要輔導員們加強心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提高自身的總體素質,做到有的放矢的開展心理健康活動。
[注釋]
①申小玲、鈔秋玲.《人學生心理教育教程》,[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頁.
②參見2008年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碩士論文,滕易伊娜.《人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丁作研究》,第19頁.
③田智、韓素貞.《輔導員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職業圈,2007,(15).
④朱寧波、史仁民.《試析我國高校輔導員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