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冠
【關鍵詞】插圖 語文教材 課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3A-
0076-0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插圖不僅是教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教材中的插圖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對知識的記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作為教師,應該科學合理地利用教材中的插圖,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實效。
一、在理解課文內容時使用插圖
在語文教材中,插圖作為一種重要的視覺傳達形式,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起著重要的補充說明作用。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三冊課文《青蛙看?!分星嗤苣_踏實地、刻苦努力的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看教材中的彩色插圖,用自己的話來描述插圖的內容。通過看插圖,有的學生說:“這座山很陡峭。”有的學生說:“這座山高聳入云?!庇械膶W生說:“這座山的半山腰繞著云霧呢?!苯處熢趯W生觀察教材插圖的基礎上,通過用語言描述圖中的內容,很容易就理解了青蛙所具有的堅定且努力的品質,為理解文章內容奠定基礎。此外,課文的插圖還具有鮮活生動的特點,有利于學生豐富視覺感官,形成記憶的存儲,更快地記憶課文內容。比如,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教師可以請學生看插圖敘述小蝌蚪成長的過程,學生通過觀圖誦文,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快速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
二、在理解文中人、事物時使用插圖
在寫人、寫事物的文章中,插圖大多數是對人、對事物形象的勾畫,或顯示人物性格,或使事物更形象化。教師教學時善于引導學生觀察插圖,能使學生對人、對事物具有形象的認識。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課文《美麗的丹頂鶴》第二、第三自然段描寫了丹頂鶴的美,這部分內容需要學生在閱讀文字的基礎上加以想象才能體會。然而,由于小學生大多數沒有見過丹頂鶴,教師可引導學生看文中的插圖,直觀地感受丹頂鶴的外形美麗和惹人喜愛,比如丹頂鶴有潔白的羽毛,頭頂像嵌著一顆鮮紅的紅寶石等。又如學習蘇教版語文第二冊課文《陳毅探母》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中人物描寫的基礎上,觀察文中的插圖,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文中配有兩幅插圖,一幅是“陳毅拉著母親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另一幅是“陳毅一邊給母親洗衣服,一邊跟母親拉家?!?,兩幅插圖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體會文章的內涵,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三、在品味課文語言時使用插圖
課文中的插圖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文字描述更生動、更形象。如“箬笠”“蓑衣”出自《漁歌子》中的句子“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詞典對這兩個詞的理解分別是“用竹篾、箬葉編制的斗笠”和“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工具”。從字面上看,這兩個詞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其中的含義。教師應該在講解詞語的基礎上,結合文中的插圖讓學生品味這兩個詞的含義和區別。例如:老翁頭上戴的就是“箬笠”,老翁身上穿的就是“蓑衣”。學生邊品味語言,邊欣賞插圖,使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不僅理解了詞義,還知道了這兩種事物的不同用處。課文中的插圖還能幫助學生巧記字詞。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課文《三味書屋》時,文中出現了詞語“戒尺”“八仙桌”,學生對這兩樣東西比較陌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插圖,并找出這兩樣東西在圖中的具體位置,從而將“戒尺”“八仙桌”印在腦海里。因此,在教學生字詞時,教師用口頭語言難以敘述清楚時,就可以將字詞與插圖中的內容聯系起來進行講解,提高字詞的教學效率。
四、在理解思想情感時使用插圖
語文學習具有情感體驗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課文中的插圖促進學生對課文蘊涵的情感的理解。在教材中,插圖所涉及的內容很多,有人物、自然風光、建筑物等,合理利用豐富多彩的插圖有利于學生與文本產生情感的共鳴。如在教學北師版第七冊課文《拾穗》即將結束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課文蘊涵的思想感情,教師可以抓住文中的插圖讓學生觀察:遠處是騎馬的監工和勞作的工人,近處是三位拾穗的婦女。在學生觀圖的基礎上,理解了文本所要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理解和同情的思想感情。學習《我們生長在中國》這個單元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穿插祖國山河壯麗的圖畫,如萬里長城、北京故宮、長江、黃河、珠穆朗瑪峰等,一幅幅插圖真實而形象地展現了祖國河山的壯麗;還可以給學生展示、介紹我國五十六個民族的特色節日,如藏族的賽馬節、傣族的潑水節等。學生通過生動的插圖,陶冶了情操,培養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
語文教材中的插圖是編者根據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而精心編選的,是學習語文教材的重要資源。教師需要在課前認真研究插圖,課中有針對性地使用插圖,才能抓住插圖這個寶貴的教學資源,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