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
摘 要:結合“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課的教學案例,淺談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在日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關鍵詞:誘思探究;生物;環境
誘思探究教學模式以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出發點,強調學生自主參與探究,要求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激勵、組織、點撥、引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學會學習。學生在活動中習得的對新知識的感性認識經內化上升為理性認識,并進一步拓展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符合初中學生認知規律,符合生物教學規律。該教學模式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即學生通過積極活動獲得體驗。同時學生能切實感受到獲得知識的過程是一種美好而有趣的過程,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與人類生存發展的關系,感嘆于生物科學的高深和奧秘。而且在這一教學模式中,教師的“誘導”作用也得以真正體現,徹底打破傳統的單純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學生也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式教學中解脫出來,其個性得以張揚,創新能力得以培養,青春的激情得以釋放,充分體現教育的真諦。
一、誘思探究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誘思探究教學理論”是由陜西師范大學的張熊飛教授首先提出的。張熊飛教授指出: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其核心特征是啟發性,特別是思維的獨立性。它分析了教與學的辯證統一職能,構建了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和探究式學習方式,其實質就是情境性學習、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與目標性學習的和諧統一體,徹底改變了傳統教學論中的僵化模式和以偏概全的弊端,這就是探究教學模式。
“誘思探究”生物課堂教學模式是師生有效思維對話基礎上的探究。核心在于“思”,即學生的科學思維活動,“思”的鑰匙為“誘”,即教師的循循誘導,“思”的過程指導學生的探究,探究的過程與方法成就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成就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成就和諧高效的生物課堂教學。
二、案例分析
以“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為例,談談誘思探究教學模式在生物課堂上的應用。
(一)教學內容分析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科版)初中一年級上冊生物教材內容。生物圈中的生物對其生活的環境都表現出一定的適應性。生物的適應方式體現在形態、結構、生理和行為等各個方面。通過學習本節課,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的能力,并運用所學知識,形成保護環境、珍愛生命的情感,認同人與自然要和諧發展。
(二)重點、難點突破
本節課的重點是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普遍的。難點是:提高模擬實驗的能力,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分析問題和概括總結的能力相對較弱,通過誘思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從身邊、生活中尋找這方面的事例,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是突破這一重難點的主要手段。再通過模擬實驗、分析實驗、及時總結,從而對這一重難點內容加以掌握。
(三)教學過程
1.設置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同學們,上課前我們先做個小游戲——眼疾手快。我來撿豆子,比比男女同學誰的反應更快,好不好?宣布游戲規則后同學們按要求做游戲。學生們群情激昂,積極參與,并在交流與合作中迅速完成了小游戲。這樣把保護色形成的模擬實驗變形為一個小游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2.誘思探究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通過學生完成的小游戲,教師誘思學生分析小游戲的統計結果,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由興奮到驚訝,轉為積極思考。教師繼續誘思:(1)自然界中也是這樣嗎?(2)你能舉出哪些例子呢?(3)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引導學生在爭論與思維的碰撞中提升思維的品質。進一步地誘思學生探究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請小組討論教材第14頁第五幅圖片和信息庫25頁的文字資料,找出生物的形態結構或生活方式的特點與它們的生活環境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閱讀教材和圖片,接著小組探究討論,再展示交流。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教師以這樣一個個誘思作為鋪墊,學生都能積極地相互探討,試圖從書本或者已有的知識儲備中尋找答案,最終得出答案:小組一:你看不見我——保護色(北極熊、變色龍),小組二:我不是我——擬態(竹節蟲),小組三:你別碰我——警戒色(瓢蟲),小組四:具有與環境相適應的結構與行為——獵豹:奔跑速度快,能捕獵物;蜥蜴的斷尾行為;仙人掌、睡蓮。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更多的圖片和視頻資料,這比直接講述要深刻得多,也便于學生的理解,既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加深了對重要知識點的掌握。
探究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普遍性和相對性,通過教師誘思:生活中生物適應環境的現象很多很多,你還能舉出哪些例子?學生七嘴八舌,爭先恐后地回答(如到了秋天值日生打掃室外衛生時會有很多落葉、仙人掌生活在干旱的地方等)。很快總結出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對于適應的相對性教師讓學生辨認圖片,考眼力,讓學生指出兩只竹節蟲的位置。這是誘思。接著播放一只竹節蟲被鱷蜥吃掉的視頻,再聯系前面游戲中綠色豆子也有減少的現象。進一步地誘思,視頻中的現象說明了什么?學生很快明白適應的相對性。教師這樣用直觀的方式表達抽象的問題,學生對適應的相對性的理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概括總結,得出結論
本節內容是本章環境與生物的第四節,同時以上內容均是通過學生的探究得出來的,但比較零散,所以不利于學生的長期記憶。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對以上內容加以概括和總結,形成較完整的知識脈絡。這時可以通過Flash動畫課件,先展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再讓學生自己對整個過程加以概括。如采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討論完后再讓某一小組選出代表來復述本組的觀點,其他組給予評定和補充,直至得出既精煉又準確的語言文字描述。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更體現出面向全體學生的新課改理念。
三、誘思探究教學模式的應用須知
誘思探究教學模式下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領者、合作者,成為平等中的首席。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學中教師誘思的模式化,關鍵是教師的誘思問題要恰如其分,并且問題鏈條應貫穿課堂,有始有終,有梯度。這樣才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自己提出的問題,并歸納演繹出結論或規律。而且教師也要注意自己誘思的方式要多樣化,注意誘思的問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問題應該簡潔、清晰,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能促進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另外,在學生出現思維障礙時,教師應適時點撥指導,使學生自己主動進行推理分析,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然后通過觀察、實驗,進一步地探究,解決問題,發現規律。學生在細致而周密的思維過程中構建探究性學習方法。這些都對教師的意識、觀念以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者單位 江蘇省徐州市銅山區大彭鎮中心中學)
?誗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