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
摘 要:結合語文教學實踐經驗,從“作文命題”“作文取材”及“作文寫作思路”三個方面入手,就初中作文教學的改革之道進行了深入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傳統教育理念;初中作文教學;教育模式
作文在整張語文試卷中占有相當大的分數比例,語文教學中更是普遍流傳著“得作文者得天下”這一說法。因此,在日常教學中,部分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分數和整體語文卷面成績,總是費盡心機、想方設法傳授給學生一些所謂的“作文寫作秘籍”,并嚴格規定考試寫作時應怎樣開頭、怎樣過渡、怎樣結尾,中間又該舉哪些例子進行論證等等。
如此一來,不但嚴重制約了學生個人創新思維的發展,使他們的作文內容幾乎千篇一律地呈現空洞化、虛編亂造的特點;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在于長此以往還導致很多學生逐漸失去作文寫作的興趣及熱情,以致于“談寫色變”,不利于自身作文寫作水平的更大進步與發展。
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師在展開作文教學時,必須有意識、有目的地打破傳統寫作教育理念的桎梏,進而為扭轉初中作文教學的尷尬教學現狀,改善其教學質量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
一、在作文命題上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思維定式
傳統教育理念背景下作文寫作多以命題作文的形式出現,其最大的弊端在于規定好了統一的題目,所有的學生都只能圍繞這個題目進行寫作。如此,便嚴格限制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初中作文教學應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
新課標的這一理念為初中作文教學打破傳統命題作文的思維定式明確了前進的方向。以我自身為例,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會格外關注學生日常社會生活、學習狀態等內容,力求在作文課上制訂出的寫作范圍能與學生的實際經驗、情感態度以及寫作興趣點等實現充分的契合。
如,我為學生擬定了《××,我想對你說》這一半命題寫作范圍,要求學生自己定下文章題目,并借此寫作的機會向對方傾訴自己心中所累積的豐富情感。這一作文范圍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因此,每個人在寫作時都能有話可說、有話可寫。如此,既為學生營造了一個自由、寬松的寫作空間,而且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寫作興趣與欲望,這樣收獲兼具真情實感與獨特見解的優秀學生佳作自然也就易如反掌了。
二、在作文取材中打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思維定式
傳統教育理念下,教師鼓勵學生從一些經典人物、歷史故事、名人名言中選取作文的素材,并自以為所選材料越經典,越能代表學生博古知今的視野范圍,也更能為他們作品“畫龍點睛”,進而提高其最終作文分數。殊不知,這樣一來,卻導致學生在引用作文素材時幾乎千篇一律地傾向于那些英雄化、成人化的材料,也致使屈原悲憤投江、司馬遷忍辱完成巨著、蘇軾看淡仕途坎坷等頻繁出現在作文寫作中。如此,要想引人注目、提高作文水平自然具有更大的困難。
這就要求,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學實踐中,應當引導學生努力打破傳統作文取材中思維定式,從而實現作文取材的新穎化、形象化、生動化。
例如,我在日常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會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借助網絡、電視、報紙等渠道了解社會生活中的最新狀態以及熱點話題,還會指導學生每天記錄下自己感觸最深的一件事……
這樣的素材積累契合學生的切身社會生活體驗,再加上總結與升華,學生往往能形成一種獨特的情感感悟,這也為他們寫作時作文素材充分體現豐富化、形象化的特征、讀者產生對于作品的親切感及認同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引導學生打破慣有的寫作思路,大力發展學生作文的創新意識
傳統教育理念下,學生的寫作思路大都固定在教師所規定的某些方面,因此其創新思維就受到了嚴重限制。因此,他們的作文大都呈現千篇一律的內容。例如,以《我的媽媽》為題的作文,學生大多會以“和媽媽有矛盾—發生了某件事—認識到了媽媽對自己的愛”這一思路進行創作;同樣以老師為主題的文章,大都也會以“之前學習不好—老師積極幫助與指導—學習成績提上去了”這一慣有的思路展開寫作……此類例子不勝枚舉,這不能不說是傳統寫作教育理念的失敗之處。
這就要求我們初中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實踐中,應著力引導學生打破慣有的寫作思路,在發展其作文創新意識的基礎之上,推動他們寫出標新立異且創新感十足的優秀佳作。
如,我在日常寫作教學中就會經常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大膽發揮想象力,敢于想別人之未想、敢于寫別人之未寫,只要符合文章的要求即可。如此,就為學生自身想象力的蓬勃發展及寫出富有見解、富有個性、富有創新力的好文章做好了充足的準備工作。
總之,新形勢下,初中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以初中語文新課改的理念為指導,在認識到傳統作文教育理念弊端的基礎之上,積極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學理念,并不斷探索打破傳統教育桎梏、改革初中作文教學質量的有效策略。相信如此,方能逐漸提高自身作文的教學水平,進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真實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崔云琴.讓作文教學走出傳統的禁錮[J].教育革新,2006(04).
(作者單位 河北省滄州市南大港產業園區中學)
?誗編輯 高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