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幼香
摘 要: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中學語文課堂教學應靈活運用多種策略進行拓展研伸。可以從情節拓展、資料拓展、情感拓展三個方面進行有效性地拓展,讓語文課上得更加精彩。
關鍵詞:拓展延伸;課程文本;課堂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轉變觀念,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這種“大語文觀”的教學理念使中學語文教學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拓展延伸這一教學環節成了語文教師們大展拳腳的好天地。
所謂拓展延伸,指的是圍繞具體的課程文本,給予相應的補充材料,從而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和深化對于文本的理解。綜觀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拓展延伸表面熱熱鬧鬧、包裝豪華、目迷五色,實質上空空洞洞,為拓展而拓展,主要表現為忽視語文學科特點,忽視對文本的解讀,忽視學生實際認知水平。那如何拓展,才能讓我們教材中的“例子”開枝散葉,讓我們的語文學習綻放智慧的花朵呢?本人結合自己的認識談談體會,熱切期盼同仁們共同商榷。
一、情節拓展,在拓展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1.續寫
例如教學《喂——出來》一文。這是一篇科幻小說,在小說的結尾提到,人們最先扔進洞里的小石子從洞里飛了出來,人們沖著洞口喊的那句“喂,出來”也回到了上空,那么緊接著會發生什么現象呢?讓學生們展開想象,進行續寫。這樣,學生們很快就能想到,緊接著,人們倒進洞里的垃圾等之類的東西很快就會回到地面上來,人們的生活很快就會受到影響,也就是說這是自然對人類的懲罰。在這樣的拓展中,學生們很快就能理解這篇小說的主旨——關注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環境。
2.改寫
例如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時,在對課文內容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及文章主旨都已明確的情況下,進行拓展。假如菲利浦一家在船上遇見了一位富翁,很是像于勒,那菲利浦一家又會怎樣呢?請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并寫下來。學生就可以根據當時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對菲利浦夫婦的形象進行設想,同時也對富翁可能出現的態度進行想象,對于勒有沒有可能成為富翁進行猜測。這樣,對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3.填寫
例如在教學《風箏》時,文中的“我”將弟弟的風箏踏扁后,“后來他怎么樣,我不知道,也沒有留心。”這里作者對小兄弟的心理感受略而不寫,我們可在拓展時,引導學生進行填補:想象一下當時小兄弟會想些什么,會做些什么?又如《羚羊木雕》一文中,“奶奶站在門口,她一定想說什么,可是她什么也沒有說。”我們在學完課本內容之后,在拓展這一環節也可以讓學生試著將奶奶要說的話說出來。通過這些拓展,將文本的故事情節進行延伸,可以啟發學生對課文內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從而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語文學習中的讀寫訓練也得到了落實。
二、資料拓展,在拓展中擴大閱讀面,領會作品特色
1.補充資料,對比閱讀,在對比中加深對作品特色的領會
例如,教學余光中的《鄉愁》,在學習理解了本詩之后,再出示席慕蓉的《鄉愁》,通過閱讀比較,讓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寫法有哪些異同,又理解了對于同一件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寫的道理。又如,在教學《岳陽樓記》時,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洞庭湖壯闊浩渺的景象,風雨中天氣蕭條與凄涼的景象,以及天氣晴朗時明媚歡暢的景象,這些具有很強代表性的景物描寫都是為創設意境、抒發情感作鋪墊的,在課堂拓展的時候,我們可引入毛澤東的詞作《沁園春·雪》作比較,讓學生明確抒發情感的不同與描寫景物特點之間的關系。
2.推薦作品,課后閱讀,在拓展中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是中外名著的節選,例如《香菱學詩》《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雷電頌》《孤獨之旅》等,在這些文章的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理解好文本內容之外,還要在拓展延伸中補充介紹原作內容,引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實現課內與課外相聯系。
3.積累名言、詩句,在拓展中加強文學修養
例如在教學《我的母親》一文時,通過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了母親的性格及對“我”的影響,感受到了母愛的偉大,在此基礎上,可要求學生做一些積累:(1)從文中積累洋溢著作者對母親深情的語句。(2)說一說你所知道的課外書中的歌頌母愛的名言、詩句。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也展示:母愛,猶如一縷陽光,讓我們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母愛,猶如一泓清泉,讓人的心靈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讓我們感念母親的恩德,永遠熱愛我們的母親。通過這樣的拓展,既可增加學生的積累量,提高文學修養,又使感情得到了升華。
三、情感拓展,在拓展中體驗,表達自己的思想
1.根據課文,聯系生活,在拓展中關注社會
例如在教學《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時,課文的最后提到了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瀕臨干涸兩個例子,說明悲劇仍在繼續。在此時,我們可聯系現實向學生提出:你還知道哪些類似的例子?試寫一封公開信,呼吁人們行動起來,制止生態惡化。這樣的拓展,既落實了“讀”和“寫”的語文形式訓練,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和生態問題,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2.模仿寫法,學以致用,在拓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教學朱自清《春》,在分析課文結構,體會文章形象美、語言美、情味美的基礎上,向學生布置課外作業:選一個你最喜歡的季節,選取本季節特有的景物,抓住特點進行描寫,注意修辭手法的運用。
又如在《紫藤蘿瀑布》教學中,課文對一樹旺盛的紫藤蘿作了細致的描繪,也可要求學生按照課文從整體到局部的寫法,寫身邊的一種植物,并能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
3.課文聯系生活,在拓展中實現生活即語文,語文即生活
例如在《第一次真好》中,課文介紹了第一次給人帶來的不同感受,告訴我們“經歷的第一次越多,人生就越精彩”。在拓展中,就可以問學生:在你的人生中,有過怎樣的第一次,它給你的感受是怎樣的,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又如《在山的那邊》中,學生明白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實現理想,這時我們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難,以及如何克服,取得成功之后的心情如何。
被譽為我國語文教學界“新生代”名師代表的程少堂老師曾說過:“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首先要凈化語文課堂教學的內環境,盡可能把不是語文尤其是不具有潛在語文味元素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這是使語文課具有語文味的前提。”因此,拓展延伸作為語文課堂的一個重要環節,要立足于“語言味”,在拓展延伸中突出語文學科的特點,以文本為本,以文本為源,落實語文的讀寫訓練,這樣的拓展,才能真正實現“開枝散葉”,讓語文課堂教學綻放出美麗的智慧之花。
參考文獻:
陸志平.語文課程新探[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6.
(作者單位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臺溪中學)
?誗編輯 王旭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