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明兒
摘 要: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需自我體會、自我感悟,注重學生的閱讀體驗。《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意蘊卻很深刻,充分體現了海明威的“冰山理論”。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來達到教學的目標?采用體驗法來建構還原學生的閱讀經驗,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學作品教學;體驗法;閱讀經驗
《橋邊的老人》雖然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蘊卻很深刻,敘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合作者,主要為學生搭建學習和思考的平臺。那么教師如何通過課堂教學來使學生參與其中,并能真正領會作品的宗旨。采用體驗法來建構還原學生的閱讀經驗,是最能讓學生學有所得,也才能真正落實“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理念。
一、情境體驗法——延遲介入文本,還原生態研讀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這種論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學生認識規律的一個重要方面——直觀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和學習興趣,使得他們從形象的感知達到抽象的理性的頓悟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者,更自覺地去吸收知識。好的學生并不是我們“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學”出來的;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學生自己“悟”出來的。
《橋邊的老人》情境導入之一借助事先準備好的戰爭音樂和炮火場面的圖片,提前讓學生進入課堂氛圍。情境導入之二是學生表演片段。這些表演片段與課文內容連接起來,為理解主題起到鋪墊作用。
導入之一:戰爭已離我們遠去,現在的學生無法讀懂戰爭之下的人們是怎樣的一種心理狀態?基于這種教學現狀,我采取戰爭音樂和反映戰爭的圖片滾動播出的形式讓學生進入這種課堂教學氛圍之中。在配以以下文字:紛飛的戰火,血腥殘酷的戰爭情景很容易讓我們想到戰爭之下的人們是如何生存,如何生活的。那如果是大戰即將來臨之時,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又是怎樣的一種真實生存狀態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海明威的《橋邊的老人》。
導入之二:讀完第一節,我們不免為老人的命運擔憂,現在我們通過學生表演進入情境之中,從而體驗老人當時的心境。注意仔細聆聽,慢慢體會。
學生的表演雖然簡單,然而語言的朗讀、肢體的表演已經充分傳達出對這部作品的認知與理解。無論是表演的同學,還是看表演的同學,都能從中感受到作品傳達出的意蘊。
這種情景體驗法具有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中心的教育教學理念。
二、對話體驗法——挖掘文本原態,還原體驗歷程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了要充分體現“學生獨立、合作、探究性學習的主體地位”。《橋邊的老人》的教學運用對話體驗法,其倡導了兩層意義上的對話:一是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主體間的對話,也就是閱讀對話、教學對話;二是學生與文本主體間的對話。顯然,教師作為學生閱讀的促進者,主要應通過教學對話來促進學生與文本主體間的閱讀對話。這樣會盡最大可能提高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與思考能力。
在教學對話中,還原體驗主要是通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針對《橋邊的老人》這一文本的特殊性,只要抓住以下兩個問題,就能提綱挈領。
問題一:作者海明威敘述簡潔,要求我們閱讀時要有想象力——一切被省略的東西都是可以連接和彌補的。哪些詞語蘊涵豐富的含義?
問題二:小說的主體部分的對話始終圍繞著“動物”展開。在不長的篇幅里,小說反復出現著這樣的細節:老人三次嘮叨著“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只東西怎么辦呢?”作者在強調什么呢?
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最強烈的主觀感受抓了這樣幾個詞語:
第一:微笑。放在最后有強調的作用。而且這里透露出老人對故鄉濃厚的情感。透露出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沉浸在對故鄉的溫暖回憶之中。
第二:最后。這個詞語意義豐富。因為老人熱愛故鄉,他不愿意離開故鄉,更不愿意離開他那些心愛的動物,但是戰爭迫使他失去了一切。“最后”把那種不愿意離開而又不得不離開的矛盾和痛苦心情透露無疑。
第三:只是。這個詞意味著什么?有學生抓了這個詞語,但他無法分析清楚這詞的含義。
于是,我把這句話抄寫在黑板上——“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說,可不再是對著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句話我讓學生讀了很多遍,讓他們反復感受這句話的內涵。直到他們認為文中的“只是”這個詞語最富有情感,讀的時候最能引起共鳴時候,我們才停止朗讀。
“只是”這個詞語含有老人的“怨”與“冤”,老人既不懂政治也不懂戰爭,卻偏偏卷入戰爭中,顯示戰爭的殘酷性。為什么要毀了老人這種簡單的生活要求,這是對戰爭的控訴。
……
針對第二個問題,學生也是眾說紛紜。但也是在這種爭論中,讓學生的思考力變得更強。
想法一:老人沒家,動物是他唯一的依靠。
想法二:老人關心動物,體現出老人的善良,更反映出這么一個善良的老人卻要遭受戰爭的炮火,體現出老人的無辜和戰爭的罪惡。
想法三:老人總在問“怎么辦?”在這簡單的疑問背后深深隱藏著老人對動物的同情,老人把動物的生命看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與殘害生命的戰爭形成鮮明對比。生命何其可貴,戰爭多么殘酷。
這種對話體驗法,借助于學生的主觀體驗,讓學生進入文本,領悟文本。教師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理論引導,讓學生的認知能力更高一層。
三、改寫體驗法——彰顯文本價值,還原體驗心得
《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著自己照看的小動物們,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通過這種改寫體驗的方法,真正讓學生以體驗法進入老人的內心世界,更好地理解作品。
生1:我應該留下嗎?不!留下意味著死亡。我還是隨大家一同逃亡到巴塞羅那吧。也許那兒會是天堂。但是,但是……在那邊我沒有熟人,沒有熟人。我該走嗎?走吧,走吧。不,不,我應該留下,留下陪著我的家鄉一同遭受殘酷的戰爭,我的親人——貓、羊、鴿子,不知道怎么樣啦?
生2:這些都是什么,我還在等待……等待。和他們去吧!拖著我疲憊的身軀,跟著眾人走吧!不!我的貓!我的親人。但……還是,不,我要留下來,我不要茍活在這世界上。我只是在照顧動物。死!死也要留下!愿我能與上帝指明的意愿同在。死去吧!
生3:我只想和我的動物待在一起,可是我現在卻在這里,這到底是為什么呀?天哪!我七十六歲啦。我走不動啦。可是……前方是陌生的世界,陌生的人,誰愿意搭理我這個無家可歸又衣服盡是塵土的老人呢?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通過改寫體驗法,讓學生走進老人的內心,更能讓學生明白老人是個弱者,是個無辜者。從而體會到海明威關注的不再是英雄,也不再是正義,而是戰爭之下的弱勢群體,體會小說的悲憫情懷。
如何展開課堂教學,如何使得課堂教學高效,讓學生學有所成,這一切還都在探索之中。關注學生的閱讀主體地位是當務之急。我用三種體驗法來完成教學,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體驗中建構還原體驗心得,挖掘文本內涵,彰顯文本價值。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鑒湖中學)
?誗編輯 司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