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緒君
使用案例教學是通用技術課程教學的一大特色。在案例分析的設計與教學上,教材非常注意讓案例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但是,有些教師由于自身素質、文學修養、知識水平等方面的原因,對案例的取舍、處理和應用出現了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問題。本文就這些問題及如何在通用技術教學中有效利用案例做一些分析。
一、使用的案例沒有凸顯主題
在一次示范課上,授課老師在上“方案的構思方法”時,按教學程序講解教學內容。但這位教師為了讓學生對這節課所學記得更好,人為地將某一設計歸為某一種構思方法。如:自動調焦攝像頭模仿鷹眼,用到的方法歸納在“模仿法”里;把夜視鏡的設計歸納在“奇特性構思法”里。這種歸納雖然在教學的時候顯得層次清楚,學生學起來容易掌握。殊不知,構思方法在實際應用中不是“涇渭分明”的,不能一味地使用一種方法。比如自動調焦攝像頭的設計也不能排除使用了“奇特性構思法”。雖然這兩個案例是教材上安排的,但我認為教師在教學前要挖掘案例的內涵,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二、案例過多,教學時如蜻蜓點水
案例在生活中豐富多彩,俯拾皆是。有的老師抱著“活躍的課堂是成功的標準”的心態,為迎合學生的興趣,把所有案例一股腦兒地用到課堂上,使整個課堂成為舉例、回答,再舉例、再回答的熱鬧的場所。
蘇教版通用技術教材第一章第二節是“技術的性質”,授課時間2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技術的目的性”“技術的創新性”和“技術的綜合性”。有位老師在講到“技術的目的性”時,羅列了助聽器、充氣雨衣、智能手機、無線鼠標、遙控車鎖等案例;在講到第二個性質“創新性”時又羅列了瓦特蒸汽機、蔡倫造紙術、洗衣機的革新、電視機顯示器的演變、媒體播放器的變遷、指紋識別簽名等案例;講到“綜合性”時用到了充氣玩具、臺燈的開關、相框的制作、山地車等案例。整堂課只看到老師忙前忙后、不亦樂乎地用精美的圖片、有趣的視頻來吸引學生,講臺變成了表演的舞臺。學生目不暇接,沒有時間思考、內化,教師也沒有時間深入分析案例的內涵。
三、案例使用沒有深度,理解膚淺
有的教師認為教材中有的案例太過簡單,學生自己就可以看懂,無需過多去講述。殊不知課本中的案例是整個教學的載體,其中蘊涵著豐富而深刻的技術原理、技術思想和方法。因此,教師對教材案例的理解不能僅停留在教材的表面,應在引導學生讀懂案例意思的同時,更多去理解、領悟蘊涵的技術原理、技術思想和技術方法。例如,在講“技術與人”時,教材上的案例是“通過技術活動實現自我價值——愛迪生的故事”。如果僅從表面上看,愛迪生的故事真是太熟悉了,學生上小學的時候就知道。讀后容易得到下面結論:技術的創造與發明能使人得到終身的發展和自我價值的實現。但是若要更深一步去探究“愛迪生的故事”這一案例,這個案例就更能深一層說明“技術與人”這一問題。這是因為愛迪生的發明給我們帶來的便利和幫助非常大,這就使“技術與人”的知識點得到了有效突破。
四、案例無趣味,內容無新意
案例的選取要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有意注意力為出發點。首先以中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切入點,必定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因此教師應該針對教學內容精選教學案例,善于取舍和添加。比如一教師在上《流程與設計》時先播放趙本山、宋丹丹的小品《鐘點工》片段作為引入。答案是“把冰箱門打開,把大象放進去,把冰箱門關上”。雖然這是幽默笑話,但是學生能在哄堂大笑中明白“時序、環節、步驟”這些要素。其次還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利用多媒體從視覺、聽覺等方面給學生以感官的沖擊。比如在講述技術試驗方法時,給學生播放汽車的破壞性試驗時播放一些模擬的音像資料,讓學生了解技術試驗的重要性。
案例教學是提高技術素養的重要載體,是技術課不能缺少的重要內容。有效的案例莫不是經過課余用心收集和嚴謹推敲而得來的。一個精彩、有趣的好案例,足以讓課堂充滿豐富的教學情境,使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活潑和具有激昂的學習激情。
(作者單位 江蘇省贛榆縣城頭高級中學)
?誗編輯 蔚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