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慧
摘 要:針對《政治生活》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教師們日趨認同主題式課堂,以問題和探究為主線,以適當的情境來體現主題,組織教學。教師可以利用一定的主題設計賦予政治教學鮮活的特點,注重著眼課程標準、把握教學目標、結合時事熱點、關注學生情感,通過“全面研讀,深化教材”“合理重組,優化教材”“適當加工,活化教材”等環節和步驟最終達到教材內容選擇與呈現的優化,將高中政治課堂變成生動有趣、受學生歡迎的課堂。
關鍵詞:主題;教材內容;呈現路徑
一、主題式課堂與教材內容的選擇與呈現
《政治生活》模塊主要闡述我國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中國共產黨執政地位的確立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優勢等內容。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公民政治教育,培養其形成科學政治素養的重要內容。但對于政治教師來說,如何引導處于信息大爆炸時代的學生利用教材知識來正確全面地看待一些政治現象,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達到一個新的高度,的確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主題式課堂往往要求確定一個主題,教師圍繞這個主題進行教學設計,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針對性、完整性和實效性,使三維目標能夠落到實處。而主題的確定需要依據課程標準、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參照時事熱點,顧及學生實際等,要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努力尋找獨特的視角。巧合的是,《政治生活》每一課時安排都有三目:第一目是情境導入,設置相關背景,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探究;第二目是情境分析,對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進行較為系統的闡述;第三目是情境回歸,除進一步完善和補充知識外,還有提升學生政治素養的意圖。基于教材內容本身的特點,教師們愈加認同與教材設計思路相吻合的主題式課堂,以問題和探究為主線,以適當的情境來體現主題,組織教學。這類課堂更加強調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使學生在收獲知識與提升能力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政治價值觀。無論如何,主題式課堂中政治教學依然應該以教材為重要工具,教師必須重視對教材內容選擇與呈現的優化。
二、主題式課堂中教材內容選擇與呈現的原則
1.著眼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學科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理、概念和知識等,是學生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就教材而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就學生而言,抓住這個關鍵點,就能把相對分散零碎的知識串聯起來。而教學難點,就是學生難以理解、難以掌握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中阻力較大、難度較高的地方。出現教學難點,可能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理論本身比較抽象難懂,有的是學生缺乏有關知識鋪墊,有的是教師欠缺教學藝術和方法,等等。所以,教學重難點的確定是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學生的知識、能力與思想實際,當然也要聯系實際和關注社會。例如“政治權利與義務:參與政治生活的準則”一框中,學生對“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會簡單理解為“任何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會受到法律制裁”。而事實上,“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應該是表明“公民平等地享有權利,平等地履行義務,平等地使用法律”。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來確定“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為教學的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突破。
2.把握教學三維目標
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教學過程中必須貫穿其中的,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是思想政治教學必須要注意和重視的。如果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能力的培養和情感的提升,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這樣的情況是在主題式課堂中必須要避免的。在《政治生活》模塊中,圍繞著“公民的政治參與”主題,教材多處都有明確提到“公民應該怎么做”的提升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問題。例如,教師在“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平等、團結、共同繁榮”一框中,往往重視對處理民族關系三大原則的解釋,但容易忽略“鞏固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我們該做什么、能做什么”這一目。作為每個中國公民,都應該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但具體能做些什么,這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以及落到實處的問題。
3.契合時事熱點
依托一定的社會熱點來印證教材內容,可以更好地使理論聯系實際,提升學生闡述和論證問題的能力。例如教材在情境導入中提到的2008年年初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各級政府部門所做的工作,以此來印證政府所擔負的“提供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教材本身的出發點就是結合時事熱點,結合生活實際,引發學生的共鳴與思考,從而達到構建知識的目的。但此類時事熱點時效性非常強,教師必須及時更新相關素材作為情境導入,否則會使學生缺乏新鮮感和認同感,從而削弱教學的實效性。
4.挖掘學生興趣點
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主導作用,首先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引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相關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背景越相近,學生自覺接納的程度就越高。教材內容如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關甚至相似背景,那就會成為學生理解和接納知識的寶貴資源。所以,教師可以依照學生的認知,針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結合社會實際,以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適應生活、反思生活為邏輯順序來重組教材內容。例如,“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中,教材最后設置了一個關于學校收費問題的“模擬聽證會”,教師可以適當加以改造利用,使學生更加形象地了解社會聽政制度,從而深刻全面地領會公民參與民主決策的意義。
三、主題式課堂中教材內容選擇與呈現的路徑
1.全面研讀,深化教材
要構建主題式課堂,必須深度研讀教材,理解、領會教材編寫的意圖。在主題式課堂中無論如何重組教材內容都必須以研讀教材內容為前提。從宏觀上來看,教材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同時也對課程標準的順序做了適當的調整。教師既可以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順序進行教學;也可以按照教材的編排結構進行教學;還可以根據教師自己對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理解,重新編排教材內容。比如關于國體和政體的內容,教師就可以將其結合起來,而不必按照教材編排分散在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學生也能從《政治生活》的學習之初就領會整個教材的主題就是“民主”,即人民當家做主。
2.合理重組,優化教材
從《政治生活》教材本身來看,教學目標就是培養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質,使學生成為具有良好素養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正如同課程標準所提到的“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使我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這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教材的情境導入,體現了“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和“基于案例、基于情境、基于問題”開展教學的理念,列舉了不少具體的案例、情境、材料等。但由于政治教學本身帶有時效性,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難免會有滯后,因此,在主題式課堂中,教師需要不斷更新其中的內容,力求使用最新的素材,以增強政治教學的時代感。教師甚至可以大膽調整教學順序,利用最新的“兩會”材料來整合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相關知識,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
3.適當加工,活化教材
教材中沒有及時更新的內容,教師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關注學科前沿的最新動向,收集現實生活中的鮮活素材,將這些作為教學資源及時整理并融入到教材建設中。教材設計了許多教學的活動環節,意圖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主動構建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教材設計的教學活動,在主題式課堂中,教師既可以完全根據教材的設計進行教學,也可以結合本地的實際補充另外的活動或采取其他的方式。比如,“政府的權力:依法行使”中,教材設計了這樣的情境:“一個城管執法人員,發現幾名小攤販占道販賣日用品,不僅影響附近商店的正常營業,還造成交通阻塞。城管執法人員該怎么辦?”教師就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請若干學生分別扮演城管、無證攤販、正規經營戶和附近群眾,通過這樣的方式使學生更直觀了解政府合理、合法行政的重要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叢海嘯.談高中政治教材的“二次開發”:以政治生活事例素材處理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2.
[2]董旺森.從教材框目談“主題教學”的創新[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3(04).
(作者單位 浙師大教育碩士 浙江省嘉興市第三中學)
?誗編輯 劉瑞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