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留賓
都說現在的孩子幸福,是真正的“少年不識愁滋味”,但也正是在這樣一個物質豐盈極盛的時代,有了更多的“宅男”“宅女”,有了貼在“90后”“00后”身上的諸多令人扼腕的標簽。我們在嘆息和譴責的同時,卻忘了從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層面去探詢緣由。
撥開當下教育虛榮繁華的表象迷霧,我們不難發現:家長的包辦、過度保護,抑制了孩子豐富的天性,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發展;校園安全更像高懸于孩子頭頂的“緊箍咒”,成了桎梏其發展的枷鎖;學校有時候更是以善意的姿態,扮演著保護人、引路者的角色,無形中干預了孩子成長的速度。孩子在家庭和學校齊力構建的“溫房”中安然無憂,社會隔離于家庭、學校之外,孩子自然體察不到“冷暖”,毫無逆境的生活造成了成長的真空和斷裂。這樣的幸福其實虛幻而危險。
回想我們小時候,怎一個“野”字了得?夏日的傍晚,學校早早地散了學,太陽還高掛在天空,我們打赤腳踩在曬得滾燙的泥土路上,路過一片桑樹林子,腳便被拴住了:滿樹琳琳瑯瑯的桑葚兒,直吃得肚圓齒酸,一張嘴,牙口上沾著黑紅的汁液。抑或爬上覆蓋著高大灌木叢的土窯,從東鉆到西,只聽到小伙伴你呼我喚,卻看不到一個人影。那時的天格外藍,那時的日子格外有滋味。
我畢業后分到一所農村小學,學校西邊不遠處的高地種著大片的油菜,暮春時節,滿眼的金黃,置身其中,恍若搖晃著無數的小太陽。我帶著孩子們步行一段路,來到菜田里,自由地呼吸、自由地暢談,一節習作課上得風生水起、有聲有色。
調到大學校后,居于市鎮之中,少了和孩子們這樣野性天然的交流,也被越來越多的規范拘囿著,校園安全、學校規章、社會期待諸多因素,讓自己也開始隨波逐流,漸漸磨滅了個性,努力做一個更正規、更專業的教師。曾幾何時,開展一項活動,自己集編劇、導演、策劃、美工于一身,忙前忙后,學生成了棋盤上的沒有自主權的棋子;連出一期黑板報,也要親力親為,不敢怠慢,看到本班拿到了第一,欣慰一笑,仿佛比的不是學生而是自己;出去游玩,也是千叮萬囑、寸步不離,生怕稍有疏漏、差池,便釀成慘劇……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嚴重制約了孩子的天性生長,阻礙了孩子的心智發展,素質教育只是一句花哨的口號,孩子沒“全面”,教師倒是發展成通才、全才了。
現在想來,做一個“懶惰”的教師,做一個“無為”的教師,不失為教育的大智慧、大境界。
(作者單位 江蘇省泰興市濱江實驗學校)
?誗編輯 蔚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