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漢文
摘 要:初三歷史與社會的課堂復習效率直接關系到社會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生學習質量及中考成績的產出。教師應樹立“學為中心”理念,把“意義建構”過程交給學生,通過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指導與自主解讀文本相結合、自主編制試題和答案等方式,夯實學生基礎知識,提高學生各種能力。
關鍵詞:學為中心;復習效率;知識體系
初三歷史與社會復習課承擔著兩大任務:夯實基礎知識和提高能力。而中考恰是基礎知識和能力的綜合考查。因而,初三復習課的課堂復習效率,直接關系到社會學科的教學質量、學生的學習質量及中考成績的產出。如何提高課堂復習效率?
去年四月,我開設了一節(jié)復習課的公開課——《中國科技》,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我來整理,我來構建;二是我來提取,我來解惑;三是我來編制,我來破題。這節(jié)課,學生的思維異常活躍,每個人都動了起來,課堂復習效率較高。這就告訴我:要想提高初三復習課的課堂效率,必須貫徹“學為中心”理念,要從“這堂課我講了多少”向“這堂課學生能學到多少”轉變,要舍得放手,把“意義建構”過程交給學生。
一、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夯實基礎知識
夯實基礎知識是復習課的首要任務。知識是能力的載體,沒有牢固的基礎知識,就談不上有分析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何夯實基礎知識,本節(jié)課使用了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方法。要求學生將收集的中國古代重大科技成就史實按其涉及領域(提示:如農業(yè)上、手工業(yè)上……)分別自主構建知識體系。讓一位學生上黑板構建,下面學生構建完后與黑板上的同學加以比較,矯正、完善自己或黑板上的知識體系。如此設計原因有二:首先,曾做過一道題目,要求寫出中國古代促進農業(yè)發(fā)展的重大科技發(fā)明。在以往的復習中,由于缺乏知識體系的構建,學生往往答不全。其次,建構主義認為,“意義建構”是學習環(huán)境中的四大要素之一;學習者的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對自己所收集到的史料進行了分類構建,構建如下:
農業(yè)上鐵農具、牛耕(春秋)筒車、曲轅犁(唐朝)秧馬(宋朝)
手工業(yè)上青銅器冶煉鑄造(商朝)絲織、制瓷技術(唐)棉紡織技術(元黃道婆) 、
文化教育上造紙術(東漢蔡倫)雕版印刷術(隋唐)活字印刷術(北宋畢昇)轉輪排字盤(元朝王楨);軍事——火藥廣泛 應用于戰(zhàn)爭(宋元)
指南工具司南(戰(zhàn)國)指南針(北宋)羅盤針(南宋)
在構建知識體系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會把所收集的科技信息進行歸類。如有同學把造紙術歸入手工業(yè)上,顯然他對造紙術的作用還不清楚;也有同學寫不出這些成就的類別。看似簡單卻也錯誤百出。
二、指導與自主解讀相結合,提高學生信息提取能力
信息提取能力的高低往往關系著答案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很多考生高分難得就是因為缺乏信息提取能力。本節(jié)課的第二環(huán)節(jié)“我來提取”我來解惑”就是采取了教師指導與學生自主解讀相結合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PPT展示《古代中國與他國重大科技發(fā)明情況比較表》(如下)、《神九與天宮成功對接圖》。要求先自主提取表格和圖片表達的信息,并搜集史料加以論證。
■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介入的理由有二:其一,建構主義主張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其二,圖表的解讀對學生來說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在學生自主提取信息前,老師必須給予必要的指導。我是這樣指導學生的:首先要讀標題,找到標題的關鍵字——古代中國、科技發(fā)明。接著讀比較的項目、讀時間,再讀數據,將數據進行比較后找規(guī)律、找變化點,進而得出結論。這張表中最起碼有兩個信息可提取:中國古代科技在明中期前(1500年前)一直處于領先地位;明清時期(1501~1840年)中國科技逐漸落伍。《神九與天宮成功對接圖》則表明當代中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后出示“李約瑟難題”,請學生剖析明清時期科技落伍的原因,最后解釋現代科技迅猛發(fā)展的原因。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和圖片,幫助學生掌握了讀表的方法,還讓學生通過主動提取有關的信息和搜集史料,學生真正成為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自主編制,提高學生文本解讀能力和解題能力
本課的第三環(huán)節(jié):“我來編制,我來破題”。即自主編制試題和答案。以往的試題都是由老師出,學生答。這節(jié)課變?yōu)橛蓪W生自己編試題、自己編答案,因此學生興趣極高。根據本課復習內容,安排了兩組材料。
第一組:材料一:筒車、曲轅犁圖片;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
首先要求學生根據所給材料編制試題題目。編制題目前,先告訴學生編制題目的方法:一般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這三個方面設置,還要注意兩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
通過編制試題,學生讀懂了材料。材料一是在農業(yè)上的科技成果,材料二表現了唐開元盛世景象。材料一與材料二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于筒車和曲轅犁的廣泛應用,極大促進了唐朝農業(yè)經濟的發(fā)展,是開元全盛日到來的重要原因。
最后學生根據題目編寫答案。因為在編制試題時,學生已經對文本進行了詳細解讀,對題目編制的意圖也一目了然,所以學生很快給出了答案。
第二組:材料一:
■
材料二:康熙元年(1662年)頒布“遷海令”,下令從山東至廣東沿海所有居民內遷50里,并將該處房屋全部焚毀,不準沿海居民出海。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傳諭外國商人,從這年開始,只準在廣州一口通商,不得再往廈門、寧波等地。
這道題因為前面已有了樣板,所以同學們編制比較快。題目主要有:1.材料一說明了什么問題?2.材料二表明清政府的對外政策是什么?3.材料一問題的出現與材料二的政策有何聯系?4.對當今我國現代化建設有何啟示?同樣,學生通過編制試題讀懂了兩則文本材料。第一則文本是表現某種現象、某種問題。第二則文本是表達清政府的政策。材料二的閉關鎖國政策是引起明清以來科技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
由上可見,學生要編制試題,勢必需要解讀材料,理解、分析材料的內容、表達的意思及各則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需要把已有的基礎知識轉化為問題的形式呈現。此舉便于提升學生材料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解題能力,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過程。
總之,要提高初三復習課的課堂效率,需要教師多用心,多研究,多實踐。在課堂上,努力把“思考”的過程、“理”的過程和“構建”的過程還給學生,把“設計問題”的權利交給學生,把“解”的機會讓給學生。
參考文獻:
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一)[J].學科教育,1998(03).
(作者單位 浙江省舟山市南海實驗初中)
?誗編輯 劉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