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昭俠
摘 要:當今,國內外教育家對課堂教學進行了諸多研究,他們都強調教學中“師生積極互動”的重要性,但對“師生互動究竟有哪些有效的行為方式”以及教師應該“怎樣促成其有效性”這些方面,目前還缺少細分的、可行的深入研究和指引,需要廣大的一線教師結合教學實際作進一步的探索。基于這樣的前提,探索各種教學互動的實際狀況及其對師生的影響。研究師生互動有效性的方式、方法,將學生本身的自我反饋、學生群體間的學習交流,以及師生之間間的溝通交流相融合,形成一張多渠道、多樣式、多層次的主體化交流網絡,倡導多向交流,構建互動、動態生成的課堂。
關鍵詞:課堂教學;互動方式;有效探究
素質教育的需求必然引起學習方式的巨大變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無論何種學習方式,都離不開師生有效的互動。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學習方式,最重要的還是要看是否存在真實的師生互動,而真實的即有效的。通過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進行調查研究,建立互動的教學觀
從教學內容、課堂結構、教學方式、學習活動、目標達成、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學習態度等各方面分項調查,了解教學互動的主要內容及其對教學的影響,明確師生有效互動的基本特征:①學生要有互動的愿望,有參與互動的興趣;②在互動中,既有學生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個體與學習小組的互動,同時也有學習小組與小組、學習個體與小組等多種形式的互動,③互動需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進行設計與安排,互動形式的選擇,過程的掌控等都應從教學的既定要求出發,④互動需要與其他相關的教學方式配合,既體現學生的互動,也引入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既有智慧與經驗的分享,也有理性的提煉與升華,同時為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打下基礎。所以,在此基礎上廣大一線教師要積極學習現代教學理念,建立起互動的教學觀,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二、充分把握學生主體,優化互動方式
有效的師生互動不是單純以活動頻繁為主要標志,也不是簡單靠課堂氣氛活躍為尺度,而應該是將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作為核心參數。師生雙方在互動中同等重要、互為主體。但構建課堂上的有效師生互動,關鍵在教師。有效的師生互動,既要體現課堂教學的指向性,突出重難點,又要有利于學生創造能力的形成。所以,優化互動方式要把握好四個“度”:一要恰當體現出教材傳遞的信息;二要重視對基礎知識的建構;三要具體分析學生的知識儲備;四要盡可能激發學生的學習思維。但無論何種學習方式,教師都應將教學過程定位在教與學相互影響、相互交往的動態發展中,通過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對互動進行有效組織和調節,形成交互影響。
三、精心設計課堂,增強互動實效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應該在設計、組織、協調、管理、點撥等各方面發揮主導和引領作用。由此,師生互動中顯得尤為重要的環節即為教師對教學環節的精心設計。為增強師生互動的實效性,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設計應努力做到:
1.恰當創設教學情境,讓預設真實有效
教師要從課堂教學情境入手,積極探索組織多方面、多角度、有價值的師生互動。師生互動的教學情境主要著眼于如何依據學習內容積極創設情境,如,創設問題情境,鼓勵質疑問題;創設研究性學習情境,養成自主學習、學會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創設討論情境,學習小組互相合作交流經驗,培養合作學習意識等。除此之外,為增強師生互動的實效性,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教師可以巧妙設計一些發散性問題,擴大互動空間。設計情境化、生活化、信息化的教學環境,豐富互動內容。當然具體在操作層面上,還存在一個難點,就是預設過程中如何把握一個“度”的問題,涉及教學時間、教學環節、教學評價及媒體運用等細節的安排與設計。
2.適時捕捉促進生成,讓互動真實有效
課堂教學中,教師將問題下放給學生,學生有基礎性資源生成,但教師卻沒有及時去捕捉資源,也就不會有互動的資源,沒有新的教學資源生成。這樣的課堂是沒有生命力的,充其量是學生單方面的動,而沒有師生雙方的互動。通過教師對學生資源的及時捕捉與有效回應,可以使課堂教學過程得到推進,促進學生生成新的想法,從而形成新的認識。但教師的有效回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教學語言的組織。
此外,教師還應注重課后的自我評價、對問題歸因的認識及對教學重建的構思。通過這些教學反思,能讓教師進一步領悟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交往的基本屬性及內在關系,從而促進更有效的課堂教學。
總之,廣大教師積極探索的有效互動是立足于學生真實思考的課堂互動,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潛在性和差異性,在最大限度上促進學生思維發展,要能觸動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的思維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積極、主動、活躍的狀態,讓學生學會認真傾聽他人意見,勇于表達個人見解與思想,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思維水平。
(作者單位 江蘇省鎮江第一中學)
?誗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