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惠
多年前,很多生物的老師在文章中就提到“生物課堂千萬不要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在新課程改革進行了十多年的時間里,很多生物課堂確實“活”了,這說明我們的生物知識是很有感染力的。我們常見到,新書發(fā)下來后,有學生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翻書看內(nèi)容,這一小小的動作就可以感受到學生對生物學知識的喜愛,他們在生物課堂中體會到了快樂!
一、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人們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初中生物教師,本就該把我們的生物課堂變得有趣,讓孩子們在生物課堂中體會學習的快樂。
1.體會生物學知識的快樂
在開學的第一節(jié)課中,我和孩子們一起探討他們所知道的一些生物知識,他們在動物園里見到的一些動物情景,或者他們從書上、電視上看到的一些有關生物學的知識。然后我還告訴他們,我們今后學習的內(nèi)容還包括:有的動物要冬眠,而我們?nèi)藶槭裁床挥枚撸晃覀兛谇恢械募毎鞘裁礃樱皇遣皇撬械闹参锒奸_花;同學們還要親手做泡菜、做酸奶……這樣開頭,讓孩子們都興奮不已,對書中的知識充滿了好奇。
在學習過程中,孩子們總是帶著渴望的眼神獲得知識。對于談話法和討論法的課堂氣氛一般比較活躍輕松,學生們學習知識也顯得快樂。而講授性的課堂要求有嚴密的科學性和高度的思想性,對此,把知識簡單化傳授給學生,這里所說的簡單化不是漏掉知識,而是用一些輔助工具幫助教學,讓講授性的課堂聽起來不是枯燥無味的。例如,人體內(nèi)的血液循環(huán)過程,學生初看血液循環(huán)圖時,覺得太復雜了,心理上可能會產(chǎn)生“怕”的感覺,對這一節(jié)課,我們可以既用多媒體展示動態(tài)過程,又用掛圖帶著學生敘述血液的流程,最后還用箭頭圖示在黑板上寫出過程。這樣,學生比較容易就掌握了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的知識。
2.體會生物實驗的快樂
生物學本就是一門以動手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課程具體目標中提到“學生能正確使用顯微鏡等生物學實驗中常用的工具和儀器,具備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實驗除了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交流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等。而對學生來說,實驗課本來就對學生充滿吸引力,只要一聽說上實驗課,學生都會興奮和激動,因此,我們讓學生體會實驗課的快樂是在學習的基礎上,而不是讓他們漫無目的快樂。對于有的實驗,我們確實是不能在學校里進行的,比如,做酸奶、做泡菜等,像這樣的實驗,學生利用周末的時間在家制作,再帶到學校來品嘗,學生們在課堂上交流品嘗,取得的實驗效果還不錯的。
3.體會小游戲的快樂
在課堂中使用游戲教學,目的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趣”中練,“樂”中長才干,“賽”中增勇氣。例如,教學植物“營養(yǎng)器官的生長——根的作用”時,我們可以先讓學生課下收集有關“根”的成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氣氛很活躍,學生從成語中體會到根的作用,在生物課中也拓展了知識。在教學“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時,學生則扮成各級消費者,展示出食物鏈與食物網(wǎng),這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結構,當高級消費者吃掉下一級消費者時,高級消費者獲得了能量,學生得出“能量是單向傳遞的”,經(jīng)過分析,學生又得出“能量逐級遞減”;這兩點便是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功能。同時可以引導學生:“如果低級消費者吃了有污染的食物,高級消費者吃掉它時,高級消費者的身體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變化?”這一問,學生們頓時省悟:我們該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愛護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以及非生命!
實踐證明,課堂中的小游戲可以活躍課堂教學氣氛,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4.體會大自然的美而快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只要看到是美的,總愿意多看,多欣賞,自己也感到快樂。在結束“植物的種類”這一節(jié)時,筆者把我國的十大國花用幻燈片的形式放給學生欣賞,學生們都興奮了,大自然創(chuàng)造的生命真美!在“生殖與發(fā)育”的知識學完之后,筆者放了“繁殖行為”的碟片,學生感受到每一個生命來到這個世上有多么不易,生命的成長又要經(jīng)歷許多的磨練。所以,生命除了偉大之外,還很美!美不僅僅是個體,還是這些生命所組成的一幅幅畫面:小貓嬉戲、海豚起跳、大森林的春天、鮮花盛開……當所有的生命在一起時,組成的畫面是多么和諧,我們不能再去破壞,我們應該珍惜大自然中一切,體會大自然的美,把這種快樂埋在心里!
二、體會情境設計的快樂
1.穿插“趣味小知識”
在動植物王國中,有著數(shù)不盡的奇聞趣事和探索不盡的奧妙,這些恰恰是學生極感興趣、樂于汲取的知識養(yǎng)料。恐龍——中世紀的霸主,我們從化石中了解到一些知識,在2008年1月、2月的《中學生生物教學法》中看到在美國發(fā)現(xiàn)恐龍的實體化石后,在教學“動物的種類”時,我們便馬上把信息傳給了學生,他們也為之高興。在“遺傳和變異”這一節(jié)里,我們可以補充的知識也很多,尤其是兩位生物學家,達爾文和摩爾根近親結婚的危害更是讓學生們感到震驚。
2.引用數(shù)據(jù)、詩詞
當人們在形容一個物體的時候,如果用數(shù)據(jù)來說明問題,那就既形象又清楚了。“植物一生的水分只用1%到5%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還有更多的水分用于了蒸騰作用,為什么呢?”這樣的導入,讓學生感到驚訝,又易吸引學生。當我們在給學生介紹腦時,加上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人的大腦有140多億個神經(jīng)元,大腦皮層的總面積有2200平方厘米,每天能記錄約8600條信息。”學生會驚嘆我們的大腦多么神氣!
在我們國家的古詩詞中,有許多是與生物分不開的,課堂上適當運用小詩歌輔助教學,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美的享受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啟迪。南宋詞人辛棄疾《西江月》中的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樣的農(nóng)田風景多美,但現(xiàn)在——我們在塘邊,還能聽到蛙聲嗎?對學生要強調對蛙的保護,以維持生態(tài)平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這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的詩句,人們常用它來贊美蠶的奉獻精神,也有人把它引用為格言。詩句中的“死”,實際上是發(fā)育的一個過程。“兒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這些詩詞不僅豐富了我們的課堂,還讓學生學來輕松、快樂。
3.設下懸念,讓學生體會解答的快樂
解答疑問會讓我們感到成功的快樂,如果是探索到了生命的本質、規(guī)律,那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水螅既能有性生殖,也能無性生殖,為什么在條件好的時候,它還是選擇無性生殖?”經(jīng)過討論,學生們知道規(guī)律:生物都想大量的擁有自己的后代。“絕大多數(shù)哺乳動物都生活在陸地上,鯨為什么在海洋中?”“達爾文經(jīng)過的地方,發(fā)現(xiàn)鳥的喙形有13種,而最早的三種如書上的圖所示,猜想為什么會這樣?它們分別吃什么?”這些問題,能讓學生體會解答的快樂,同時能夠獲得生物學一些基本思想,能用科學的態(tài)度解答問題。
生物課堂“活”了,學生在生物課堂中快樂了,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同樣也就感到快樂了!
(作者單位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華潤學校)
?誗編輯 李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