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廷忠
摘 要:對語文閱讀和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分析和實踐中,不難看出其優勢所在:增加閱讀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創設閱讀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多維閱讀交流,有利于促進學生與他人的協作互補;增加課外閱讀,有利于豐富教學內容。
關鍵字: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信息技術;整合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快,時間更短,信息更多。如果單單依靠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根本無法滿足學生的需要,所以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勢在必行。初中語文閱讀教育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應用,不僅能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能夠入境,生情,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析境,得知,提高閱讀能力,而且還能增加閱讀訓練,開闊視野,增加學生的生活體驗。
一、增加閱讀內容,提高信息素養
閱讀本身就是一個搜集資料,處理資料,增加認識,發展思維,提高審美體驗的過程。而信息技術的優勢就在于通過多媒體和網絡,花費較短的時間,傳輸更多的信息。所以,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整合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資料的搜集,對閱讀內容做適當的補充,拓展知識,幫助學生開闊視野。例如,作者的生平軼事,寫作背景,以及其他和文章內容相關的資料信息,既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加深印象,還能在充分涉獵,開拓眼界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中,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浩瀚的網絡信息海洋中,給學生帶來大量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選擇上的迷茫和困難。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地發揮指導作用,一方面給學生建立一個專用的閱讀信息庫,讓學生進行選擇性的閱讀,另一方面可為學生推薦一些適合閱讀的網站,為學生的信息知識來源把好關,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又能提高學生對于信息的敏感度。
二、創設閱讀情境,激發自主學習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同樣也是閱讀的主體,閱讀活動的參與者。無論是傳統的教學模式,還是和信息技術整合的教學模式,學生的主體性都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只有在寬松、平等、民主,又存在閱讀需要和急切感的教學氛圍和心理氛圍的基礎上,才能主動閱讀,積極學習,自主探索。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也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但信息技術的應用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它將以往教學中線性的信息組織結構轉變成為網狀,不僅為學生提供閱讀知識,還為學生創設閱讀情境和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能力、聯想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呈現網狀的多媒體和網絡閱讀材料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積極性,在保持個性的同時,張揚個性,加快了學生個體進入文本語言吸取知識的速度。
三、多維閱讀交流,促進合作互補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大都會組織小組合作,讓生生之間進行合作交流,進行知識共享和取長補短。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為學生創設了更加寬闊,更加多元的交流空間。在課堂上,學生可自主選擇合作伙伴,可將閱讀中發現的問題與同學,與老師探討;在課下自主閱讀的過程中,可利用便捷的網絡手段尋找解決疑惑的良藥;學生之間可利用網絡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行交流,一起思考,并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閱讀想法;此外,信息技術環境更是為那些性格內向,膽小,話少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四、豐富閱讀感受,提高創新能力
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靈敏的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而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合,不僅增加了學生視和聽的機會,而且還通過圖、文、聲的全面結合增加了課堂內容的含量,多渠道地充實和豐富著學生的閱讀感受。這樣,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去發現,去評價,去質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得到創新能力的提高。
五、增加課外閱讀,豐富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規定了“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其中包含了各種古今中外的名著,目的就在于拓展教學內容,課內課外相結合,加強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信息技術與閱讀教學的整合就可以將這種結合落到實處。就以《水滸傳》為例,一方面學生認真研讀書籍,勤做筆記,另一方面教師設置相關的網頁,其中可包含電視劇《水滸傳》的視頻,動畫,相關的歷史文化故事,常說到的詩詞歌賦,俗語,歇后語等,專家對文章的評析以及其他人的精彩跟帖,也可以附上一些其他相關的網絡鏈接等等,供學生瀏覽。也可設置交流園地,讓學生們在網上交流讀書心得。
總之,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教學與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并不沖突,而是互相補充、促進的關系。但是這種方式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主要在于教師如何將弊端最小化,將信息技術與整個閱讀教學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閆芳.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優化語文教學[J].中小學電教,2008(5).
[21]艾奉平.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1(9).
[3]邵世敔.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磨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10).
(作者單位 重慶市大足區教育委員會)
?誗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