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然
摘 要:對于初中生物教學來說,其能力培養的最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隨時具備創新意識,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直觀教學;創新能力
對于每個人的學習生涯來說,初中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是學生學習的關鍵時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基礎知識,為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注重培養初中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尤其是在生物教學方面,更要利用生物這門學科的優勢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生物教學中,不能只是簡單地根據教材來介紹相關知識,同時要注重聯系生活實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足夠的好奇心,從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奠定基礎。舉個例子來說,“綠色開花植物的分類”這一章節中的內容就有學生非常感興趣的部分,這里面有介紹李時珍傾盡全力來研究藥草,不惜以身試藥,最終完成了一本巨著,也就是《本草綱目》。教材通過故事的形式來激發學生對這一內容的興趣,能夠有效引導學生進入課本的內容中。再比如,在教學“傳粉、受精”這一內容時,可以講述“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讓學生在故事中學習相應的知識。這些故事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生物知識,同時也能學習其中的創新精神,以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直觀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自然界的事物和現象是初中生物的主要內容,其中的理論與相關概念都是以實實在在的事物為基礎。因此,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直接教學的方式,對于較為容易獲得的物體可以通過實物教學,對于不易獲得的物體可以讓學生觀看標本或者是掛圖等較為形象的事物來加深學生對自然的認識。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生物課堂更加輕松活躍,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更快地認識課本中的物體,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為提高其創新能力創造有利條件。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開展一些課外活動,或者是觀看課外讀物和相應的電視節目來獲取相關的生物知識,讓學生具備更加廣闊的知識面,擴大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探究實踐,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其根本目的在于讓學生具備更強的創新實踐能力。生物教師在教學“根對無機鹽的吸收”相關內容時,可以采取分組設計的方式來讓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自己通過實驗來探索“植物的生長需要哪些元素”。在實驗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學會仔細觀察和記錄各種實驗現象,還能夠在不斷解決問題和困難的過程中學會自主思考和團結合作的能力,為得出正確結論打下基礎。在得到實驗結果之后,教師要再次組織各組學生來進行討論,將實驗結果與之前的假設進行對比,加深學生的印象。此外,學生還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無土栽培技術進行探討與研究,設計實驗來探索其中的原理。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到處都存在著創新精神,能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在無意中變得更強。
創新教育是目前我國教育主要倡導的理念,教師要做到與時俱進,適時改變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學生創造合適的學習環境,注重采用多種形式的有效教學策略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多種多樣的課外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陳文如.淺談中學生物教學中創新能力的培養[J].寧德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443-445.
(作者單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