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玲
摘 要:從教學觀念、教材內容、學習方式以及教師心態等方面淺談了對新課程中教學的開放性的理解。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開放性
老子曾在其經典著作中為中國哲學提出了一個“道”的概念,這個“道”即規律,順道者昌,逆道者亡,也就是說一定要按照規律辦事。孩子有孩子的心理規律,教學有教學的規律,一切符合教學規律的教學原則都應該遵循。因為教學原則是教學規律的反映,新課程中應該遵循的教學原則有一條開放性原則,在這里我只想談一下對它的理解、實踐和反思。
新課程所追求的教學的開放性主要包括:教學觀念的開放、教材內容的開放、學習方式以及教師心態的開放幾個方面。
一、教學觀念的開放
思想觀念猶如航標燈,有什么樣的觀念就有什么樣的行為,所以在觀念上教師必須有開放意識,跳出原有舊的觀念的桎梏,不再把知識傳授當作教學的目的,不再將課本當作金科玉律,而應該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使學生在掌握知識、技能的同時,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形成積極的情感。例如,在教《百分數》一課時,便不應再像以前那樣只注重百分數的讀法、寫法和意義等知識性的目標,因為這些對于學生來說,掌握并不十分困難,而應該讓學生主動搜集材料,讓學生在搜集信息的過程中與百分數零距離接觸,充分感知百分數,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討論、爭論,發掘材料中具備情感價值的教育資源,使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二、學習方式的開放
陳獨秀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中國教育的一個弊端,即“嚴重灌輸”。我們原本的學習方式是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依賴性、封閉性基礎上的,而現代的學習方式則是以弘揚人的主體性為宗旨,以促進人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由許多具體方式構成的多維度和具有不同層次結構的開放系統,其具體特征表現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和問題性。在這方面我們是有必要借鑒美國的經驗的,因為他們以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為指導,重過程與能力的培養,注重孩子參與意識,自由選擇機會多,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所以我們一定要變學生的接受為發現,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使學習不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便使用邱學華老師的嘗試教學法做了這樣的設計:首先讓學生猜謎語:“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脫一件,最后剩下一張皮。”引出課題,也引出教學內容;接著,讓學生根據課題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本;之后請學生自己說一說年、月、日中有哪些知識,你發現了什么問題?一時難以解決的,可以讓學生討論,鼓勵他們查資料,教師指導。總之,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材內容的開放
教材內容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應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教學。教材內容應體現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反映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要求,教材內容的組織應多樣、生動、向校內外課程資源拓展延伸。過去,我們的教材內容嚴重忽視了學生生活,尤其是學生的精神生活,所以我們必須重建學生充實的精神生活,而這就需要處理好理性生活、審美生活與道德生活的關系。學生生活的基本形式是認知、體驗和感悟。體驗與感悟是時刻伴隨認知的兩種生活形式,所以教材內容應該強調學生的經驗,注重學生的活動體驗。
四、教師心態的開放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轉變,而且教師角色與行為也要相應轉變,這就需要教師以一種開放的心態看待和實施新課程。教師必須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教學中,做到真正地關注學生和接受學生,建立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對知識進行合作性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學上。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一直為學不好數學而苦惱的一位女學生問老師什么叫自然數,老師寫了一些數,讓她從中把自然數找出來,直到她能全部找對。這女孩既高興又驚異地問:“老師,難道不用背自然數的定義嗎?”老師肯定地回答:“不用。”接著,學生要求老師給她補習分數加減法,直到學會才罷休。后來,這女孩判若兩人,仿佛治好了心病似的,對數學的恐懼感消失了。只要我們蹲下來看學生,愛學生,真正地為學生著想,他們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上述的幾個方面只是新課程開放性的幾點體現,它們是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所以必須全方位、主體地構建這個新課程的開放系統。
為了構建這個開放性的系統,我想新課程的設計應做到這樣幾點:
1.課程目標設計應著眼于建構學生的可能生活。
2.課程內容的設計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
3.課程學習活動方式的設計應強調學生的體驗和感悟。
讓我們以開放的心態,去開發課題,創造課題,重建學生開放性的生活吧!
(作者單位 吉林省長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威海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