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得麗
批評教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育方式。常言道:“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但只要我們掌握了批評的藝術,也會變為“良藥甜口,忠言順耳”,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以表揚來反襯
教師可以通過表揚大多數學生的優點,來反襯出少數學生學習、思想、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缺點和不足,以營造一種積極進取的心理氣氛,促進少部分學生轉入“正軌”,趕超先進。
二、找準時機,教育感化
學生做錯了事要批評,但有時在事發的時間、場合下并不適宜。人都是要面子的。當眾批評會傷害情感,尤其是自尊心強、虛榮心強的學生。處理不當,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
因此,對于行為惡劣的要公開批評,起到抓典型,教育他人的作用。班主任在平日里,可開展關于“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主題班會、演講等,進一步提高學生整體分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集體輿論,使“違紀”學生在正確、強大的集體壓力下感到眾怒難犯,從而收劍自己的行徑,改掉自己的毛病。這樣,比起事發后再批評指責,要好得多。
三、必要時動怒,給其敲警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如果在需要生氣的時候生氣,就甚至于會比和顏悅色還更有效力。”因此,老師推心至腹地傾心交談、循循善誘地耐心教導,雖然體現了師愛,但必要時動怒,也是師愛的一種形式。
對于那些故意擾亂課堂紀律的后進生,尤其是屢教不改、對是非詭辯、品行惡劣的學生,必要的動怒可讓他們從思想上感到問題的嚴重性,在思想上受到震動,在行為上便會收劍。那種對學生的錯誤無動于衷、放任自流的做法,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從“愛”的角度出發,施以必要的“懲罰”,在心與心之間愉悅和諧的感應中,讓學生醒悟,這不是“違法”,而應視為教育懲罰的美談。我認為學生違反班級、學校制度,影響班級榮譽,給班帶來損失,就讓學生以自己的行動來彌補自己的過失,或唱支歌、或表演個節目、或給集體搞搞衛生等,讓學生在行動中理解人格的珍貴,老師愛護學生的拳拳之心,在師生心與心的碰撞中學生思想得到升華,心靈得到凈化。
作為班主任,還要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地學習科學教育管理知識,掌握科學的管理方法,用創新精神進行管理,用師愛作為教育的基礎,使班主任工作做得更有成效。
(作者單位 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城關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