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教和學方式也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為了打破原來單一且被動的學習方式,便于學生更好地進行探究和發現,課堂教學的組織形式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小組學習方式由于它更有利于生生師生間的交流互動,有利于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而被教師所廣泛使用,但目前英語課堂教學中小組學習通常存在著注重形式,缺乏實效的現象。因此,怎樣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有實效的小組學習活動就成為我們英語教師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以下就其存在問題的具體表現及對應策略談談筆者的想法。
現象一:小組成員合作欲望不強
小組成員的均衡搭配是小組活動開展的前提條件。目前,仍以前后座4人自然結合為宜,但往往不能保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不能完全顧及到不同特質和不同層次學生。其次,小組成員有的不善于交流溝通,導致有些學生不愿與其他成員進行合作。最重要的是,有些教師不能設計出適于小組學習的問題任務。
策略:提出適合小組討論的問題任務
以往的小學英語課堂中,教師習慣把語言點分解成很多小知識點進行提問、講解和說明,形成了一種師生問答式的封閉課堂。“大問題”是相對于上述的小問題而言的,“大問題”不是簡單的將問題粗線條放大,它的“大”體現在恰當、精準,最接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精準解讀學生和教材后設計的大問題,教師在課堂上實施時,會發現恰當的問題任務與學生已有經驗產生思維上的碰撞,學生興趣濃厚,更樂意與小組成員交流展示,因此會展現出師生、生生之間高質量的交往互動,生成出豐富的基礎性資源,呈現出靈動開放的課堂。
[舉例:6A Unit 3 Asking the way Part A ]
開放式導入后學生對問路與指路有了較充分地感知,進入閱讀板塊后,我用PPT給出楊玲和Mr Smith、郵局和博物館的大概地點,希望學生聽完兩篇課文錄音后,畫一畫簡易地圖與路線,學生畫出的地圖只有一種,資源并不豐富,而且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反思后,在另一個班以更適合學生的開放性的大問題進行重建,不呈現地點讓學生聽錄音畫,雖只做了微調,但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呈現出各種各樣符合文意的地圖,資源更豐富,交流更順暢了。
現象二:小組成員參與狀態不均
在平時課堂的小組活動中,由于小組成員學習能力和性格的差異,往往出現以下幾種現象:有的學生搶著發言,顧不上傾聽其他組員的觀點;有的學生一言不發,心不在焉,只等別人討論結果;有的學生甚至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做與討論活動無關的事。這樣小組學習就失去了討論與合作的最初目的,很難體現出合作所帶來的合力和張力。
策略:促發學生小組學習與表現的內需
學生合作與表現的內需情況主要表現在在小組中是否主動積極且認真地傾聽與表達。學生學會傾聽是小組學習順利進行的保障,教師必須讓學生體會到傾聽他人不僅是對他人的寬容與尊重,而且借鑒他人的觀點可能豐富自己的認識,拓展自己審視問題的角度,從而在原有的認識基礎上能有所突破。對于那些沉默的學生,教師需要鼓勵他們多參與集體活動,多表達自己的看法,讓他們明白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當然,教師設計學習活動時應基于學生的年齡特征與心理特征,來激發學生小組學習的內需。
[舉例:Unit 6 Doing housework DE]
課文中是根據圖片和所給的提示句與同桌對話,學生的對話就有明知顧問的嫌疑。為了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用PPT呈現了部分圖片,讓學生與同桌用英語來猜猜圖中的人物在哪里,正在干什么,我充分利用這一有趣的教學材料,鼓勵他們用英語表達正在做的事情,并盡量使用學過的語句使描述更加豐富。與一組學生示范后,學生在小組內玩了這個游戲,想象的空間也很大,大大激發了學生交流的內需,展示時呈現出豐富的資源。
現象三:小組活動討論質量低下
小組學習活動的開展是否有效往往與問題任務的難易程度直接相關,有時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基礎狀態把握不足,對小組討論的問題設計缺乏充分考慮,如有的問題過于簡單,學生根本不需要小組討論就能解決;有的問題設計難度過大,學生討論也無從下手,這樣就會造成小組活動質量的低下甚至無效。學生在缺少方法的情況下,最容易使自己的行為變得無序和無效。
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小組討論的方法
在小組活動伊始,教師要把小組活動的路徑清晰地呈現在PPT上,通過一到兩個月的熟悉,學生對方法有了一定了解后,可提供簡單的操作路徑。其次,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留一段獨立思考的時間,再有次序地發表自己意見。這樣才能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的參與提供交流的平臺,也才有可能提高小組活動的質量。為了便于分享小組討論的結果,展現思維的過程,為教學提供互動資源,教師加強對小組內記錄員的培養。
[舉例:Unit 1 Public signs Part A]
六年級學生的閱讀課在感知課文后,細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時,學生要去建構文本的框架,小組活動伊始,教師給予路徑:1.文章中出現了哪些標志。2.分別在哪里?3.分別是何意思?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先獨立整理,再在小組里交流,并推薦一名學生匯報,大部分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文本的梳理。因此,在學習Unit 2 Bens birthday時,我就試著讓學生自己用表格的形式來整理本和杰姆的生日,學生有了上次的經驗,在老師的點撥下多數學生能梳理出本課的框架,在小組討論時多數同學能發表自己的觀點,效果較好。
總之,教師在小組學習中,既要扮演設計者的角色,又要扮演組織者的角色;既要扮演傾聽者的角色,還要扮演評價者的角色。通過了解學生,為他們“量體裁衣”,設計了最佳的問題任務,通過小組內部的互動、小組間的互動、師生的互動等形成角色轉換的統一體,為師生間、生生間地合作營造氛圍,為學生的思維并發創造條件。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圩塘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