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春
【摘 要】古詩,雖然僅有短短的幾句,但是它所具有的文字美、意境美、韻律美,卻是諸多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它應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認真上好古詩課,讓祖國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傳承。
【關鍵詞】古詩;教學;有效
古詩是我們中國燦爛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它語句鏗鏘,極富韻味;語言表達簡潔含蓄,極富美感。因此古詩文的積累,會增強兒童對美的鑒賞力,從優美的詩句中感悟人生,體會詩人的情感。然而,縱觀古詩教學,方法單調枯燥,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興趣淡薄。而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有義務認真上好古詩課,讓祖國這一文化精髓得到最良好的傳承。那么,如何讓古詩教學達到有效呢?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引故事激趣
日常教學中,我們經常運用導語拉開新課題和教學內容的序幕,而各種導語藝術不乏有故事,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他們對聽故事很感興趣。巧用講故事的方法做導語,目的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古詩文教學中也應該運用故事來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這樣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在學習《七步詩》,只單純地講,以豆子、豆萁比喻曹植自己和曹丕,“煮豆燃豆萁”象征手足相殘,學生會充滿不解:兄弟間為什么會發生這種事?這樣一來,難免會一頭霧水,影響整首詩的理解。而如果課前先講一講曹操父子三人的故事:曹操在時,對曹植極為寵愛,幾欲立為太子。曹操死后,曹丕卻當了皇帝,他就要對付兄弟曹植,而對付他要事出有因,因此逼曹植在七步之內作首詩,不然就殺了他。于是曹植就作出了這首詩。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中的含義,也不難體會到,這首《七步詩》浸透著曹植滿腔的悲憤與無奈,是從內心噴涌而出的不可抑制的質問和吶喊,這樣不僅理解了詩文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入意境悟情
魯迅先生說:“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詩是通過意境來反映生活、表達感情的。意境就是詩中所描繪的畫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的美,亦即“詩情畫意”的美。所以誦讀古詩詞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只有“入境”,才能領會詩人的真情實感,才能理解古詩詞美的內涵。
如教學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詩中逼真地寫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釣的生動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敗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獨的心態,意境高遠清麗。再如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等,詩的意境或空曠、凄涼,或散逸瀟灑,或構思獨特、空靈飛動,或幽靜清愁,令讀者如臨其境,美不可言。
三、多讀品詩意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古詩則是用最精粹的語言寫成的。因此,在古詩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美,對于理解古詩的思想內容和寫作藝術,以及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古詩的語言美,首先是指語言的音樂美。古詩的語言美,還指語言的精確美、凝練美。每首古詩的字數有限,因而詩人非常講究用詞的精確、凝練、含蓄,有時一字一詞包含極豐富的內容。古詩的語言美也表現在語言風格的多樣性上,不同的作品,不同的詩人,表現出不同的語言風格。如李白詩的豪放,杜甫詩的現實,白居易詩的通俗等,顯示出古代詩人不同的語言風格。
古詩文具有完美的內涵,只有通過吟誦,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精心設計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吟誦古詩文的熱情,因此在活動組織上,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個人賽,小組賽,表演賽,使得競爭的氣氛貫穿活動的始終;在活動形式上,可以設計誦詩、對詩、唱詩、游戲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整個活動中熱情高漲。
四、創情境賞詩意
情境教學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使學生身處具體場境中,可以眼看、耳聽、鼻聞、手觸,通過各種感官吸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豐富具體的知識,激發真的情思,學到活的語言,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同作用,大大提高學習效果。在進行古詩中的情境教學中,教師情真,才能以情動情;教師心熱,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意遠,才能在學生面前開拓其思路。兒童的思維處于表象思維階段,他們通過自己的視覺,聽覺這些感官接觸客觀事物,通過感性認識而獲得表象。
五、多媒體展畫意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畫面,那么教學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詩人對六月西湖的景致作了極力渲染描寫,表達了內心抑制不住的贊嘆之情。學生誦讀有聲有色,但如何方能入境入情?教學中,一位老師就在課堂上給學生用投影展示了一幅大寫意的國畫:十里荷香,畫面色彩淡雅渲染,虛實相襯,學生在詩畫的對照中,輕松地踏入了詩的意境之中。可見,在古詩教學中,應充分發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中去感受美、領悟美、表達美,很大程度地提高古詩的教學效果。
總之,古詩教學要靠教師加強自身文學修養,想盡一切辦法激發學生興趣,帶領學生邁入古詩的神圣殿堂,使學生領悟中華五千年燦爛的文化,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興趣和熱情。
【參考文獻】
[1]《淺談怎樣上好小學古詩課》.黃紀剛,《教苑薈萃》.2010年第14期
[2]《淺談小學古詩教學》.陳曉姝,《吉林教育》.2011年26期
(作者單位: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達埔中心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