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文
摘要:
建筑裝飾類專業具有技術與藝術高度融合的特點,通過分析建筑裝飾類專業育人模式現狀,提出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在教學過程中技術與藝術類課程銜接互融的途徑,促進教學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培育等問題的再思考。
關鍵詞:技藝互融;裝飾類專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2909(2014)02002003
建筑裝飾類專業是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藝術學院的核心和主體專業,包含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藝術設計(室內設計方向、景觀設計方向)以及裝飾藝術設計等專業,其中,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是浙江省和杭州市特色建設專業,是中央財政支持的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重點建設專業。這類專業具有較強的“技術與藝術”(以下簡稱“技藝”)互融性,如何更好地實現育人模式、教學方法和手段、課程開發建設、實踐環節、師資隊伍培育等方面改革和探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突出高職辦學特色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問題。
一、建筑裝飾類專業育人模式現狀
(一)專業辦學背景
國內開辦建筑裝飾類專業的院系主要分工科類院系和藝術設計類院系兩大類,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辦學模式與文化。工科類辦學模式參照工科專業實踐模式,以技術操作為主,缺乏創意教育環境與手段;藝術設計類辦學模式重視對造型與表現的教育,缺乏行業技術標準,工程管理意識相對較弱。此外,對行業工作環境的認識,以及在工作業務流程、團隊合作、客戶溝通等職業素養方面都還存在不足。
(二)育人模式的缺陷
通過對開設這類專業高職院校教學組織模式的調查分析發現,建筑裝飾類專業教學特色不鮮明,教學缺乏創新性,內容缺乏前瞻性,在組織課程教學中較少將藝術和技術很好融合,大部分學校藝術課程的教學組織模式是將
一般美術教育的美術基礎課移植進課堂,先對學生進行1年或1年半的美術基礎訓練,再進行1年左右的專業訓練,技術和藝術知識融合度不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技術規范的概念,藝術隨意性大,到了實習階段才發現,技術規范、技術要素、藝術基礎等內容與實踐脫節,甚至感覺所學知識技能陳舊或不完全適應當前市場需求,即便進入頂崗實習階段或到了畢業還不能熟練適應實際工作環境,這直接導致了畢業生就業指向性模糊,缺乏就業優勢,使已身處“弱勢文憑”夾縫中的高職生就業“雪上加霜”。
二、技藝互融的建筑裝飾類專業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必要性
建筑裝飾類專業具有裝飾藝術特性,也有建筑技術的特質,因此,建筑裝飾類專業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必須走技術與藝術互融的道路,并不斷創新,構建技藝互融的育人模式和課程教學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形成滿足建筑裝飾行業發展的人才需要。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以建筑裝飾工程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為引領,探索“PSP雙向反饋式”人才培養模式(“PSP”是“實踐—學習—實踐”的英文“Practice-Study-Practice”縮寫),實施“工學結合‘技藝互融育人模式”是培養建筑裝飾類專業人才的必然,是與市場接軌,也是專業自身建設和發展需要。
(二)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可行性
有特色的育人培養方案是專業建設的基礎和前提,有特色的教學方法是實現專業建設的根本途徑。學校政策支持是特色專業建設的有利保障,學校要在政策層面、教科研經費、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技藝”互融的建筑裝飾類專業育人模式是持續改革推動專業建設和完善此類專業現有缺陷的必經之路。
三、“技藝”互融專業課程教學改革的主要途徑
(一)“技藝”融合構建課程體系
高職教育的內涵發展,特別是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最終歸結于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教育部全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工作視頻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對課程教學改革提出了明確要求,“要深入推進課程改革,以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服務終身發展為目標,對接職業標準,更新課程內容,調整課程結構,創新教學方法。各地及時開發相關專業課程標準,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建筑裝飾類專業依靠“崗位-能力-職業成長”三維度培養目標,構建技藝互融課程體系結構,實施教學改革。
(二)兩個“切入點”和兩個“轉變”,實施多元化教學
兩個“切入點”是指從教學內容和方法兩個方面。所謂教學內容改革是指在現有課程基礎上,深入進行“一融合二貫穿三項目六步法”(即“技藝”融合、企業行業標準貫穿于教學全過程、項目為載體、實施六步法教學)的教學改革行動研究。特別是將國家技術標準、企業行業標準融入課程教學內容,提高課程之間的滲透與延伸。兩個“轉變”是通過教師教學方法和模式改進,培養學生面向可持續的發展價值觀和專業技能。
(三)校企共育,師生互動,促成“學生本位”的教學目標觀
高職教育的教學改革行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轉變觀念,落實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正如國內職教專家姜大源先生所說,職業教育作為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與普通教育相比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其專業鮮明的職業性。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與嘗試只有從本質上跳過理論與實踐相隔離的藩籬,才有可能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職業教育的整體質量。
整個教學改革行動根據行業發展需要,將可持續發展的內容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尋求更好的契合點,改革的目的在于促進學生改變,有效地組織教學和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是關鍵,教學改革行動基本流程,如圖2所示。
(四)“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實施能有效促進師資隊伍的建設
師資隊伍的綜合性構架與建設是建筑裝飾工程類專業“技藝”互融育人的核心,由于師資隊伍自身的背景,藝術設計類教師缺乏工程技術規范、工程技術工藝等知識,工程技術類教師,藝術成分不足;而建筑裝飾工程類專業來自企業的兼職教師又相對學歷不高,教學組織實施的經驗不足,教學過程的駕馭能力不夠等,教學團隊的教師專業來源單一化嚴重制約專業建設的發展,并影響整個團隊的發展與辦學方向的決策。通過“技藝”互融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改革推動師資隊伍建設,使之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五)技藝融合,實踐制勝
美學家認為“一切藝術都是效果藝術。”以職業崗位為導向和基于工作過程開展課堂教學的高職建筑裝飾類專業,更應該是“效果藝術”的踐行者。而“效果藝術”的優劣是要經歷過無數次的實踐體驗才能得到的,沒有實踐經歷的“效果藝術”是空白乏力的。許多教師在藝術課程教學中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將教學重點放在視覺表現力的培養上,卻對取得實踐能力的技術要素視而不見,教學活動中“重表現、輕實踐;重效果、輕過程”,導致學生知道“怎么做”,而不能回答“為什么這么做”。
四、結語
“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建筑裝飾類專業教學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個部門的齊心協力,更需要學校的政策支持和宏觀調控指導。以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為教學方法改革的突破口,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與方法,將教學中許多微觀的、不斷發展變化著的形態與機能等形象生動地展現出來,以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同時,進行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研究是促使專業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走向優質的一條有效途徑,是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努力推動職業教育轉向更加注重內涵建設和質量提升的發展之路。
高職教育會一直存在,并在高等教育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沒有特色、經營不善的高職院校,壓力會越來越大。探索和研究“技藝”互融育人模式的建筑裝飾類專業建設能夠有效促進專業(群)建設,提升高職人才培養質量。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世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2.
[2]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等.工學結合與藝術設計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楊旭輝.高職教育類型定位的政策意蘊[J].職業技術教育,2013(1):10-15.
[4]梁淑君,譚英杰.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1):9-11.
[5]周建松.關于全面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7):74-76.